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医学教育先驱、知识分子楷模——颜福庆先生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11-07-19 作者: 颜志渊 詹咏

  复旦大学医学院草坪前的花木丛中,坐落着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一位老者面带微笑,慈祥地望着医学院里来来往往的师生,那目光又仿佛在眺望着更远的地方,关注着天下,企盼民众的健康幸福,他就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奠基人,著名医学教育家,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原中央委员和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原副主委颜福庆先生。

  颜福庆先生以医治民众疾苦为已任,孜孜于用医学造福中国大众。在世事纷纭、多灾多难的民国时期,他虽历尽苦难却依然执着,积极创办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为中国医药学创建和人民大众的健康奔波操劳;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尽自己所学为祖国的医药学发展做贡献。作为一位知名的民主党派人士,他也非常关心时政,心系国计民生以及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并通过电波和文字,对台宣传政策,促进祖国统一。

  颜福庆先生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和宴请,在他八十大寿时,还获卫生部特别嘉奖。“博士院长”、“中国西医泰斗”、“著名医学教育家”、“知名爱国人士”……,这些称谓,足见他受的社会赞誉有多高。

  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誉为“医学教育先驱、知识分子楷模”的颜福庆先生,一生的信念和奋斗目标是“以公众利益为目的”、“做人类服务者”。仅以此文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医药学泰斗,共同感受这位九三学社先贤的优秀品德和高尚风范。

  一 登高一呼壮大九三学社队伍

  颜福庆先生起初并没有加入党派组织,195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战政策鼓舞下,他欣然加入九三学社。

  此前,全上海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仅寥寥7人,只能组成一个“医务小组”。颜福庆的加入,如同在医务界树立起一面“九三学社”的旗帜。在当时九三学社上海组织中,他是最年长的成员,被大家尊称为“颜老”。颜老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动员身边的同行、后辈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秋,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来到位于上海茂名南路的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聚餐的九三学社老社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宽松、友好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一面叙旧,一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颜福庆先生以医治民众疾苦为已任,孜孜于用医学造福中国大众。在世事纷纭、多灾多难的民国时期,他虽历尽苦难却依然执着,积极创办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为中国医药学创建和人民大众的健康奔波操劳;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尽自己所学为祖国的医药学发展做贡献。作为一位知名的民主党派人士,他也非常关心时政,心系国计民生以及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并通过电波和文字,对台宣传政策,促进祖国统一。

  颜福庆先生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和宴请,在他八十大寿时,还获卫生部特别嘉奖。“博士院长”、“中国西医泰斗”、“著名医学教育家”、“知名爱国人士”……,这些称谓,足见他受的社会赞誉有多高。

  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誉为“医学教育先驱、知识分子楷模”的颜福庆先生,一生的信念和奋斗目标是“以公众利益为目的”、“做人类服务者”。仅以此文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医药学泰斗,共同感受这位九三学社先贤的优秀品德和高尚风范。

  一 登高一呼壮大九三学社队伍

  颜福庆先生起初并没有加入党派组织,195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战政策鼓舞下,他欣然加入九三学社。

  此前,全上海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仅寥寥7人,只能组成一个“医务小组”。颜福庆的加入,如同在医务界树立起一面“九三学社”的旗帜。在当时九三学社上海组织中,他是最年长的成员,被大家尊称为“颜老”。颜老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动员身边的同行、后辈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秋,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来到位于上海茂名南路的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聚餐的九三学社老社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宽松、友好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一面叙旧,一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颜福庆先生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和宴请,在他八十大寿时,还获卫生部特别嘉奖。“博士院长”、“中国西医泰斗”、“著名医学教育家”、“知名爱国人士”……,这些称谓,足见他受的社会赞誉有多高。

  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誉为“医学教育先驱、知识分子楷模”的颜福庆先生,一生的信念和奋斗目标是“以公众利益为目的”、“做人类服务者”。仅以此文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医药学泰斗,共同感受这位九三学社先贤的优秀品德和高尚风范。

  一 登高一呼壮大九三学社队伍

  颜福庆先生起初并没有加入党派组织,195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战政策鼓舞下,他欣然加入九三学社。

  此前,全上海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仅寥寥7人,只能组成一个“医务小组”。颜福庆的加入,如同在医务界树立起一面“九三学社”的旗帜。在当时九三学社上海组织中,他是最年长的成员,被大家尊称为“颜老”。颜老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动员身边的同行、后辈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秋,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来到位于上海茂名南路的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聚餐的九三学社老社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宽松、友好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一面叙旧,一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誉为“医学教育先驱、知识分子楷模”的颜福庆先生,一生的信念和奋斗目标是“以公众利益为目的”、“做人类服务者”。仅以此文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医药学泰斗,共同感受这位九三学社先贤的优秀品德和高尚风范。

  一 登高一呼壮大九三学社队伍

  颜福庆先生起初并没有加入党派组织,195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战政策鼓舞下,他欣然加入九三学社。

  此前,全上海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仅寥寥7人,只能组成一个“医务小组”。颜福庆的加入,如同在医务界树立起一面“九三学社”的旗帜。在当时九三学社上海组织中,他是最年长的成员,被大家尊称为“颜老”。颜老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动员身边的同行、后辈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秋,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来到位于上海茂名南路的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聚餐的九三学社老社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宽松、友好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一面叙旧,一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一 登高一呼壮大九三学社队伍

  颜福庆先生起初并没有加入党派组织,195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战政策鼓舞下,他欣然加入九三学社。

  此前,全上海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仅寥寥7人,只能组成一个“医务小组”。颜福庆的加入,如同在医务界树立起一面“九三学社”的旗帜。在当时九三学社上海组织中,他是最年长的成员,被大家尊称为“颜老”。颜老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动员身边的同行、后辈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秋,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来到位于上海茂名南路的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聚餐的九三学社老社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宽松、友好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一面叙旧,一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颜福庆先生起初并没有加入党派组织,1956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战政策鼓舞下,他欣然加入九三学社。

  此前,全上海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仅寥寥7人,只能组成一个“医务小组”。颜福庆的加入,如同在医务界树立起一面“九三学社”的旗帜。在当时九三学社上海组织中,他是最年长的成员,被大家尊称为“颜老”。颜老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动员身边的同行、后辈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秋,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来到位于上海茂名南路的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聚餐的九三学社老社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宽松、友好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一面叙旧,一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此前,全上海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仅寥寥7人,只能组成一个“医务小组”。颜福庆的加入,如同在医务界树立起一面“九三学社”的旗帜。在当时九三学社上海组织中,他是最年长的成员,被大家尊称为“颜老”。颜老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动员身边的同行、后辈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秋,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来到位于上海茂名南路的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聚餐的九三学社老社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宽松、友好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一面叙旧,一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1956年秋,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来到位于上海茂名南路的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五十多年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聚餐的九三学社老社员对此依然记忆犹新:“在宽松、友好的气氛中,颜老侃侃而谈,一面叙旧,一面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在颜福庆的登高一呼和热诚感召下,荣独山(我国放射学奠基人)、苏德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家)、郭秉宽(著名眼科专家)、王淑贞(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董承琅(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我国心脏病学科创始人之一)等一大批名医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的骨干也纷纷聚集到九三学社这面旗帜下。1957年,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就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81人,分布在全市22个医务单位,九三学社大家庭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壮大。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颜福庆所在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了九三学社“上医”支社,成员发展到58人,成为社内医务界的大本营,同时也为后来九三学社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至1966年,颜福庆四度连任九三学社“上医”支社主任委员,他带领社员自觉接受上医党委领导,对学校的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用自己的言行很好地诠释了“肝胆相照”。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二 深情广播促进两岸统一大业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对台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决定每月安排三到四位社员参加对台广播,“扩大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思想影响,激发台湾方面人士的爱国热情,为和平谈判创造条件。”社上海组织首批确定颜福庆、倪保春(著名外科整形专家)等三位社员参加广播。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颜福庆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反复推敲,亲自撰写了近三千字的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和社组织机关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当时位于北京东路外滩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当年随行的机关干部之一苏怀一同志回忆道:颜老用带着浓重上海乡音的普通话,愉快地向海峡对岸的昔日同事、老朋友致意。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今天我能有机会通过广播向你们讲话,内心非常愉快……我被爱国心和责任感驱使,觉得有向你们广播的必要。我愿诚诚恳恳地向你们倾吐我的肺腑之言。”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亲切祥和的简短问候之后,颜福庆谈起了自己的办学经历:当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后,他看到祖国贫穷落后、广大民众患病却得不到医治的状况,就立志要创办医校和医院,发展中国的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但是在旧中国,他呕心沥血地办医学院几十年,却仅仅培养了500余名医师,离开理想目标很远很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医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仅在他所创办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短短7年,就培养了1700名毕业生,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在校生就有3000人(1956年),真正成了上海的医学中心,不但实现而且远远超出他的理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颜福庆说:“我过去的一班老同事,其中包括年老了的同道,绝大多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大家都精神焕发,比解放前工作有劲得多了。现在祖国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全国人民在一心一意从事国家的建设,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你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的富强,我想你们听到这些好消息,一定非常兴奋,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于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由于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各方面都感到人才缺乏,尤以高级的医学专门人才更加缺少……今天全国科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向科学进军,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得开办高等学校,对于高等学校物质上的供应,如教学建筑、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图书等等,政府都大力支持,尽力解决,绝不像旧中国时代的办学,要向外到处募捐,教学设备左支右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把我国的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国家,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发动一切力量来建设祖国,你们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有志之士,今天看到祖国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一定会闻风兴起……”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这次对台湾的广播,充分表达出颜福庆拳拳报国之心和对新中国发自肺腑的热爱,他真诚地召唤海峡对岸的同事、旧友,热诚地期盼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学识和才能为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造福。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三 精心筹展献礼科学发展规划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1956年1月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国知识界发出一个伟大的号召: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向科学进军。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决定举办“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充分展示社内的科技力量,团结更多同行,为国家建设出力。颜福庆领导并参与筹备,精心策划并着手准备展览,半年后,展会如期举行。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展会地点就设在永嘉路389号,当时的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内,共分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第一展厅是数学、物理、化学部分。陈列着复旦大学陈建功、陈传璋、赵丹若、顾翼东等知名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第二展厅是生物化学、农业、医药、生物、地理部分。有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王应睐、邹承鲁等科学家在国际化学家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还有倪葆春、叶衍庆、董承琅、荣独山、顾恺时、董方中、苏祖斐等医学权威在心脏、肺、胃、肝脏、以及麻醉等医学研究方面的专论,这些成果在当时已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第三展厅是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建设、历史研究及财经部分。有陈大燮、周志宏、杨槱、陈学俊、胡汝鼎、谢光华等造船学、工程学专家的论文、著作、发明创造,还有陈从周、陈植等建筑大师的设计图稿和研究成果。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第四展厅是冶金、语文、文艺及其他部分。展出了科学院陶瓷冶金研究所严东生等专家研制的用以代替硬质合金刀的瓷刀,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陈子展教授、从事拉丁文研究的谢大任教授的专著及授课讲义。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吸收了一大批上海各主要高校、科研院所的众多一流的专家学者,这次响应国家号召的展览是对上海分社实力的大检阅,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的高度重视。预展当天,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亲临现场祝贺,与分社领导代表颜福庆边看展览边交流,气氛十分融洽。上海市教育界、科学界、文艺界的代表与其他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领导也到会祝贺。展览获得圆满成功,众人一致赞誉展会“对于整个上海科学文化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又恰逢九三学社建社66周年、九三学社上海组织成立6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后辈的我们,回忆先贤前辈,一方面是表达对他们的无限怀念,更要做的是循着前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国家的富强和伟大复兴尽好参政党员的职责。

上一篇:心中的明灯 永远的追寻——记著名神经解剖学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市委原主委卢于道

下一篇:以笔为剑 忠贞不渝——记九三学社创始人笪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