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公元2000年5月。上海。
黔南州政协主席胡品荣率代表团远赴上海寻求各党派帮扶。经九三学社黔南州委引荐,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谢丽娟亲切会见代表团。双方签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和贵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双方建立长期科技支边关系的协议书》。沪黔合作再续新篇。
公元2000年9月。都匀。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文教委主任侯志俭率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赴黔南州教育考察团”抵匀考察,签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协议书》,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教育卫生帮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教师进修、专家讲学和聘任客座教授及捐赠图书等方面达成帮扶协议。
历史在这一刻交汇。在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方协调和积极努力下,在九三上海市委引荐和帮助下,上海市各高校专家学者不远千里走向黔南,用他们温暖而坚定的手紧紧托住刚刚起步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风雨相伴一路同行。五年呀!这双手就再也没松开过。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心与心相通,汗水和泪水交融,沪黔两地人民在黔南这片土地上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壮美之歌。
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来回想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思索、感悟、回味那曾激动过我们的一些人、一些事。
风雨中的真情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公元2000年5月。上海。
黔南州政协主席胡品荣率代表团远赴上海寻求各党派帮扶。经九三学社黔南州委引荐,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谢丽娟亲切会见代表团。双方签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和贵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双方建立长期科技支边关系的协议书》。沪黔合作再续新篇。
公元2000年9月。都匀。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文教委主任侯志俭率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赴黔南州教育考察团”抵匀考察,签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协议书》,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教育卫生帮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教师进修、专家讲学和聘任客座教授及捐赠图书等方面达成帮扶协议。
历史在这一刻交汇。在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方协调和积极努力下,在九三上海市委引荐和帮助下,上海市各高校专家学者不远千里走向黔南,用他们温暖而坚定的手紧紧托住刚刚起步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风雨相伴一路同行。五年呀!这双手就再也没松开过。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心与心相通,汗水和泪水交融,沪黔两地人民在黔南这片土地上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壮美之歌。
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来回想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思索、感悟、回味那曾激动过我们的一些人、一些事。
风雨中的真情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黔南州政协主席胡品荣率代表团远赴上海寻求各党派帮扶。经九三学社黔南州委引荐,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谢丽娟亲切会见代表团。双方签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和贵州省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双方建立长期科技支边关系的协议书》。沪黔合作再续新篇。
公元2000年9月。都匀。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文教委主任侯志俭率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赴黔南州教育考察团”抵匀考察,签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协议书》,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教育卫生帮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教师进修、专家讲学和聘任客座教授及捐赠图书等方面达成帮扶协议。
历史在这一刻交汇。在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方协调和积极努力下,在九三上海市委引荐和帮助下,上海市各高校专家学者不远千里走向黔南,用他们温暖而坚定的手紧紧托住刚刚起步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风雨相伴一路同行。五年呀!这双手就再也没松开过。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心与心相通,汗水和泪水交融,沪黔两地人民在黔南这片土地上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壮美之歌。
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来回想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思索、感悟、回味那曾激动过我们的一些人、一些事。
风雨中的真情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公元2000年9月。都匀。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文教委主任侯志俭率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赴黔南州教育考察团”抵匀考察,签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协议书》,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教育卫生帮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教师进修、专家讲学和聘任客座教授及捐赠图书等方面达成帮扶协议。
历史在这一刻交汇。在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方协调和积极努力下,在九三上海市委引荐和帮助下,上海市各高校专家学者不远千里走向黔南,用他们温暖而坚定的手紧紧托住刚刚起步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风雨相伴一路同行。五年呀!这双手就再也没松开过。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心与心相通,汗水和泪水交融,沪黔两地人民在黔南这片土地上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壮美之歌。
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来回想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思索、感悟、回味那曾激动过我们的一些人、一些事。
风雨中的真情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文教委主任侯志俭率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赴黔南州教育考察团”抵匀考察,签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协议书》,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教育卫生帮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教师进修、专家讲学和聘任客座教授及捐赠图书等方面达成帮扶协议。
历史在这一刻交汇。在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方协调和积极努力下,在九三上海市委引荐和帮助下,上海市各高校专家学者不远千里走向黔南,用他们温暖而坚定的手紧紧托住刚刚起步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风雨相伴一路同行。五年呀!这双手就再也没松开过。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心与心相通,汗水和泪水交融,沪黔两地人民在黔南这片土地上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壮美之歌。
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来回想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思索、感悟、回味那曾激动过我们的一些人、一些事。
风雨中的真情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历史在这一刻交汇。在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方协调和积极努力下,在九三上海市委引荐和帮助下,上海市各高校专家学者不远千里走向黔南,用他们温暖而坚定的手紧紧托住刚刚起步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风雨相伴一路同行。五年呀!这双手就再也没松开过。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心与心相通,汗水和泪水交融,沪黔两地人民在黔南这片土地上共同谱写出一曲曲壮美之歌。
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来回想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思索、感悟、回味那曾激动过我们的一些人、一些事。
风雨中的真情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穿越时空,让我们再来回想那一幕幕温馨感人的画面,思索、感悟、回味那曾激动过我们的一些人、一些事。
风雨中的真情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风雨中的真情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作为以科学、民主为宗旨,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九三学社的队伍中,从来不缺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献身祖国兼具政治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科技精英。翻开九三学社六十年历史,在祖国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无数适应时代要求的爱国英才站出来,用智慧和生命、青春和汗水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捍卫民主和科学。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二十一世纪,当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时,当全国唯一的民族师范学院如新生儿般需要哺育和扶持时,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又坚定地站在智力扶贫、科技支边的大潮前列。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在我们面前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谢丽娟主委身子微微前倾,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双手拍掌,带着慈祥的微笑走在人群前面。这是谢主委第一次到黔南师院考察时的情景。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慈祥、和蔼、平易近人,谢主委的笑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黔南人焦渴的心田。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仍历历在目。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2000年5月,黔南师院刚建院两个月,黔南政协代表团带着黔南州委州政府的嘱托,带着黔南师院的期盼专程前往上海向各民主党派寻求帮扶。虽然他们知道,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九三学社中央已要求上海市委将支边扶贫工作重心移至“三九”合作的四川省广元市及剑阁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为期五年的科技定点支边工作业已完成,但贫困山区人民的呼唤还是紧紧牵引了九三学社都匀市委的心。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百忙中,谢主委亲切接见了考察团,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与考察团座谈。听完汇报后,她动情地说:“边远民族地区的建设真是很不容易呀!好吧!虽然目前黔南不是指定的帮扶对象,我们可以考虑将你们列入帮扶点。”并表示,先与考察团签订长期支边帮扶协议,待研究后将尽快派出考察团赴黔南考察。就这样,谢主委以一个上海市领导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把握、对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理解、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开启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帮扶黔南的新纪元。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2002年7月,谢主委首次到黔南考察,就先到黔南师院新校园建设工地视察。面对师院建设存在的困难,她诚恳地指出:“要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关心’和‘责任’是有区别的。学院和政府该伸手时就伸手。”师院教师代表向她汇报了赴上海进修的感受和体会后,谢主委表示还会进一步加大对黔南师院的帮扶力度。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她带着微笑、带着关怀来到黔南,又带着黔南的困难、黔南的期盼回到上海。她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来支持黔南的建设。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她找到了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沈晓明:“晓明,我去过贵州了,建议你也去一下。”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看看吧。那个地方很贫穷,很需要帮助。那里还有我们上海的同志,去看看他们吧,给他们一点精神支持”。就这样,2003年8月,谢主委带着沈晓明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徐卫国等一行20人,第二次踏上赴黔征途。此行,上海新华医院和黔南州医院揭牌成为友好医院,并捐赠价值18万元的帮扶医疗设备和人才培训经费。从此,又拉开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医疗卫生的帮扶序幕。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到贵州去看看,到黔南看看。在谢主委的关心、催促下,2000年9月、2001年9月、2003年8月、2003年10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定国、侯志俭、何克诚等领导和专家四度抵匀开展支教和考察活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教育医疗帮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你们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这是上海72年来最热的一天,气温高达39度。大街上空调车迟缓地行进着,街面上几乎没有行人。人们尽可能躲在室内歇凉。而此刻,已经70岁高龄的王德孝教授却在燥热的空气里奔波,他要为来上海进修的教师安排好吃住的地方、要联系美国教师来讲学。多么担心老教授会倒下,可他却毫不在意,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能战胜酷暑,那就是:只要黔南需要,就全力以赴。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和上海万国外语培训中心校长,王德孝教授对黔南、对贫困地区的那份关切之情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上海帮扶黔南整整五年,五年帮扶,他七次下黔南,四次亲自带团到黔南师院及其他学校和单位讲学。是呀,70高龄的老人,大可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活跃在智力扶贫、科教支边的伟大事业中,对尽快改变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充满了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的使命感。他说:“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的需要,就是民主党派的需要。”就在王教授第七次率团来黔南师院讲学时,意外摔伤了手臂,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老教授吊着手臂还乐呵呵地说:“我准备明年再带一个团来黔南讲学。”我们相信王教授还会第八次、第九次回到黔南,因为他的心已和黔南的建设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他的需要已和黔南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我们不禁想到那些和王教授一起走在漫漫讲学路上的老专家、老学者们。英国伦敦大学朱望萍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小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曹奎林教授等等。他们中间有年近八十的老教授,有德高望重、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在这漫漫讲学路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撒播智慧的种子,开启懵懂的心灵,撞击跃动的灵魂。师院人的思想在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升华。许多人是听着杨小石教授的英语录音磁带成长起来的,当这位只可能在书上看到名字的上海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地站在黔南师院讲台上时,师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为自己能够聆听到一流大学教授精辟的讲学感到激动和骄傲。老一辈学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年轻的九三社员更加爱岗敬业,踊跃加入到赴黔支教活动中来。2000年9月、2002年1月、2003年3月、2003年10月、2005年5月,五年来,前后有30名上海的专家学者走进黔南师院进行了7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王德孝、杨小石、曹旭、曹奎林、邹申、王志德、金立鑫、施永龄等18位教授受聘为黔南师院客座教授。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研究信息和方法,他们还把对黔南关心和支持永远留在了师院。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他们是那么热爱帮扶事业,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千里迢迢、奔波劳累,把黔南当作第二故乡,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虽然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与黔南州政府签订的教育帮扶协议中明确规定,来黔讲学的专家和学者的来回费用全部由邀请单位承担。但王德孝教授想,无论是财力薄弱的黔南政府,还是尚处艰难办学中的黔南师院,这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支教活动不能因此停顿下来。他主动提供所有资金,甚至亲自订购飞机票。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今年7月份,九三学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及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决定免费为黔南州37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一个半月的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在上海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37位教师来到上海住宿一个半月的难题,他不仅支付了全年的房租,还购买空调、生活用品,整整花去20万元。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九三学社委员会和万国外语培训中心向师院捐赠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还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牵线搭桥,使其成为美国亚洲基金会赠书单位。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感动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黔南州委州政府以发展高等教育、促地区经济腾飞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意志,以对帮扶工作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感动上海。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在黔南举全州之力兴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及各高校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2000年5月~2005年4月,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邀请下,黔南州委、州政府多次组织教育卫生考察团赴上海回访、考察和学习,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支持和帮助,向各高校和有关单位汇报黔南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共同协商帮扶事宜。黔南政府主动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高层互访不下10次,形成年初联系商定帮扶计划,年末汇报总结帮扶成果的工作模式,积极配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深入了解黔南州情,找准帮扶着力点,渐进式推进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良好帮扶效果。2005年6月,州政府分管领导再次出席上海科委召开的帮扶黔南科技座谈会,畅谈沪黔科技合作的美好前景。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敞开胸怀赢得上海的信任,是黔南州委州政府励精图治给了上海帮扶的信心,是黔南州委州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上海看到了帮扶的希望。九三学社贵州省委、黔南州委以关注民生、奉献黔南的真诚感动上海。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一千八百二十五个难忘日夜,一千八百多段风雨路程,在黔南州委州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真情感动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科教扶贫力度,沪黔帮扶频频绽放新花。2005年,继免费培训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高校教师后又展开对全州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贵定师范学校教师的培训,帮扶面由高校扩大到中小学;2001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确定黔南州医院、中医院、州妇幼保健站为对口帮扶单位后,帮扶面由教育扩大到医疗卫生;2004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帮助黔南州免费培训47名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帮扶面由城市又扩大到乡镇;2002年,谢丽娟主委深入黔南州独山尧梭乡、荔波瑶山乡,龙里医药城基地考察,促成上海交通大学与独山和黔南农校的合作项目,帮扶面再由卫生教育扩大到农业科技。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五年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30名上海各高校及医院专家学者先后赴黔讲学和考察,举行学术讲座近100场;捐赠15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捐赠图书近4000册;协调上海各高校和医院见面、优惠黔南赴上海进修培训费用60余万元;先后有100多名高校教师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有70余名医护人员、47名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医院、上海同济医院、上海中医院等医院进修,为黔南教育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黔南的帮扶已惠及黔南各高校和各大医院,人才培训层次由对一般教师、护士和医生培训,向高级教师、紧缺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和高难技术人才培训转移;帮扶形式和内容也从人才培训、设备捐赠逐步向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和开发,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向经贸合作转移。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
如春风化雨、如江水滔滔、如繁星点点、如纫草磐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对师院、对黔南的点点滴滴的关怀,实实在在的帮助,无私无悔的付出,援手风雨的深情厚谊将化成一曲曲壮丽动人的歌,在黔南大地激扬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