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教育财政管理?这里有一条来自微信群的提案线索;
中考体育如何更好评价?这里有一份现场咨询活动时的关切;
何为大学开放?这里有一件建议大学开放课程给市民的提案……
心系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三位委员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九三”答卷!
优化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这件关于‘教育财政管理制度’的提案,线索来自我去年11月份开设的‘社情民意征集’微信群。”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部副主任柯政分享了他的提案线索由来及建议。
临近两会开幕,微信群里的一条关于“教育财政管理”的建议引起了柯政注意。“目前规定政府采购资金每年都必须花完,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常会有突发情况,比如因疫情导致设备无法到校,或者教师辞职不再需要设备采购,只能眼睁睁看着钱‘烂掉’”。
柯政在调研中发现,近些年市财政局在优化教育经费管理上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如财政教育经费中的经常性经费和专项经费占比已由以往的3:7调整为目前的7:3,把经费使用自主权更多交给高校。界别群众认为当下教育财政管理仍然有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预算评审周期过长,材料准备行政成本高;经费下达时间晚,学校不得不临时突击花钱。
对此,柯政提出如下建议:优化教育专项经费评审办法。建议市财政局不再组织教育专项经费评审,而是授权教委进行评审,教委评审后向财政局备案,财政局按一定规则进行抽查和事后绩效评估;进一步扩大经费自主调整空间。建议市财政局和教委联合对大家反应比较强烈的、调整需求量比较大的限制或限额进行适当放宽,让学校有更多的自主调整空间;探索基于学年制的教育财政预算制度。
柯政认为,财政预算通常根据自然年进行,而教育系统通常根据学年来做规划的。现行很多教育经费管理问题,都跟这个矛盾有关。他据此建议,上海市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建立基于学年的教育财政预算制度。
来源:政协联线
林海/文
中考体育分数期待更多评价方式
作为一名体育界政协委员,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副院长朱东长期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现场咨询活动期间,他来到市教委咨询台前,详细询问了2024年中考体育安排和中考体育过程性评价监管的情况。
根据现行的《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法案》,每位考生在中考体育的统一考试中有四大类考试须参加,每个类别里都有不同的项目可以选。朱东表示,考虑到统一考试中不同项目难度设置的可比性,在评价中不应该仅仅看成绩的好坏,而是要参考进步程度和技能的获得程度。
他还同样关注到了体育中考中的过程性评价,“大家都不希望一考定终身,那么就要把过程化监管做到位。根据调研,学校在中考的平时成绩上基本都会给学生满分,跟学生平时参加了多少锻炼多少、体质测试的好差关系并不大,平时的分数基本没有差距,实际上造成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之间的不公平。”
对此,朱东建议,学生中考体育的平时分可以有更多的评价方式,而不完全是由学校老师来打分,如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体育素养的提升等综合性评价,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朱东同时表示,引入人工智能后,体育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目前通过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记录跳绳、波比跳、立定跳远等项目的完成情况,学生只要把视频上传云端就能留下参与运动的痕迹,记录到体育的平时成绩中,“参与运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用眼疲劳,同时也能每天打卡进而养成运动的习惯。”
来源:“第一教育”公众号
曹轶姗/文
开放高校若干课程给市民旁听
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陈新联合多位委员提交了《关于开放本市高校若干课程给市民旁听的提案》,希望在完善进校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有条件地开放旁听课程给市民,让市民更充分地感受校园文化、提升自我,也让高校的教学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充分体现公立大学的公共性。
提案建议,对于高校端,可参考目前各校对市民进校参观的预约方式,向市民开放各门旁听课程的预约名额。可先选择几所在市民中知名度较高,开课种类较多的综合性高校作为试点,每所大学选择5-10门起点较低、通识性较强,并且具有各校特色的课程向市民开放旁听。建议选择开课人数为100人左右的课程,增加20%左右的旁听名额,尽量减少对在校学生上课秩序的影响和增加授课教师的负担。学校也需在教室座位的保障、教学秩序的维护方面提供支持。而对于旁听“学生”端,也应有一定的约束力。建议建立考勤制度,对于连续2次未前来上课的市民,取消其旁听资格,将名额重新向公众开放。
陈新说,从高校教师的角度,他非常欢迎更多一心向学的“学生”到自己的课堂来,一起互动。但他也理解,此事会为高校的管理带来考验,还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愿望是好的,但这个提案如果要实现,还需要各方面坐下来好好聊,看如何提供最完备的保障机制。”
来源:澎湃新闻
邹佳雯、洪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