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胖不等于长得好,今年上海两会,市人大代表、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殷浩带来了一组上海孩子吃零食的数据。在他看来,孩子吃太多高糖、高脂、高钠的零食,容易造成肥胖。他建议提高儿童零食的市场准入门槛。
零食导致孩子肥胖和慢性病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18%的家长表示孩子每天都吃零食,51.8%的家长表示孩子几乎每天都吃零食。上海儿童购买休闲食品和瓶装饮料的月平均支出约292.9元,日均消费约10元。上海卫健委数据指出,2019年上海市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2%,男生高于女生,每5名男生中或每10名女生中就有1人肥胖。另据媒体报道,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中老年常见病也正在悄悄潜入校园,盯上了少年儿童。
现在零食不仅花样繁多、口味丰富,让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很难抵挡诱惑。但这些高糖、高脂、高钠的零食正在给孩子的身体造成越来越大的负担,也是导致孩子肥胖和慢性病的罪魁祸首。
过量摄入不健康零食容易导致四大危害
殷浩代表表示,过量零食易引发超重肥胖,儿童零食常含有高热量和高脂肪,其过量摄入可导致儿童能量过剩,进而引发肥胖。肥胖不仅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可能引起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零食还影响营养均衡。目前市售的儿童零食通常富含糖分和脂肪,但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这种不平衡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零食威胁口腔健康,大量摄入含糖零食会显著增加儿童患龋齿的风险。龋齿不仅损害口腔健康,还可能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
零食导致慢性病的年轻化,长期过量摄入不健康食品可能导致身体负担加重,增加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这一趋势尤其在年轻人群中显著。
“儿童食品”名不副实
面对以上问题,作为家长和孩子,却很难找到改变现状的办法。完全禁止孩子吃零食并不可取,市场上还存在一些混淆概念的问题,有些商家在食品上标注“儿童”字样,这些售价昂贵的商品实际成分却与宣传不符。所谓儿童食品,使用的是成人食物的标准和原辅料,最后却打着儿童食品的标签卖给消费者。
针对儿童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指出:在我国,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外,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食品标准。即使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
据殷浩介绍,中国营养学会虽然曾经起草《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但只是从概念上进行了区分,没有给出具体的参考指标量,家长们苦于专业知识的匮乏,很难以此来为自己家孩子选择合适的零食。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曾经联合发布过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作为团队标准,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并且该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是国内一家知名的零食生产力,其公信力就很难得到认可。
建议加强儿童健康零食领域的管理
殷浩代表建议政府制定一套全面的儿童健康零食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原料要求、感官特性、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及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由地方卫生机构或专家团队制定并执行。同时,为家长提供健康零食的选择指南,以促进更为明智的消费决策。
同时加强行业引导在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儿童零食企业的引导措施。激励企业生产和销售更多营养均衡的儿童食品。同时,应对高糖、高热量零食的广告与销售加以限制,并逐步实行儿童零食分级标签和购买建议,以明确指导消费者。
殷浩代表还建议扩大公共宣传通过网络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全面推广营养知识,尤其是在孩子和家长中树立选择健康零食的意识。此举旨在整体提升公众对儿童健康饮食的认知,并促进公共卫生宣传的广泛传播。
在他看来,强化健康防控,加强对儿童健康风险的监测和预防工作,特别是提高公众对慢性病预防的意识,这不仅关乎儿童的当前健康状况,更是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