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近年来,上海市已初步建立了市、区(管委会)两级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构建了全市“1+6+5+16”海绵城市建设格局,推进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科技、水文化建设,引导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然而,在市人大代表邱晏看来,上海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例如,在城市的基建项目中,做一些植草沟、渗水砖、下沉式绿地等子项,如同表面文章,对海绵城市实际意义不大。
邱晏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更好绘制海绵城市蓝图。她建议,建立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分管领导挂帅,包括发改、财政、住建、生态、规资、交通、绿容、水务等各部门协同配合、重点研究,加强政策和资金的配套保障。明确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新方式,是对上海现有的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整合全市的力量抓推进落实,逐步形成“职责明确、统筹协调、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强调在基建项目建设中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形成雨水的“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强化推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和恢复城市的“海绵体”,同时还要坚持“大海绵”体系的建设理念,真正在“渗、滞、蓄、净、用、排”上下功夫做谋划抓实干,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部门协同联动,在《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更为具体的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南,持续按照“1+6+5+16”海绵城市建设格局,推进落实市、区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各区可结合的自然条件、文化特点和经济情况,对区域海绵城市相关技术体系做总结与提升,进一步落实住宅、公建、市政、绿化、水系五大类型项目提升策略的研究和应用,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的技术经验。
充分结合当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建设、河道水系整治、河湖排口溯源排查整治、雨污分流改造、拆违建绿、种树建林、道路改扩建、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等,以“海绵+”和“+海绵”的模式,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落实全市城市排水管网设施、泵站设施、水利防洪设施的建设和提标改造,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大投入,系统考虑推进“大海绵”体系建设,真正落实“渗、滞、蓄、净、用、排”多途径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源头雨水径流蓄滞,切实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最大程度提升河湖水面积,通过江、河、湖、湿地等进行有效调节,配合好内外河水系水位的科学调度,让雨水有出路,我们的城市更安全、更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