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图片来源:央广网
1月23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举行。龚正市长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拿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创造、创举,形成更多实打实的发展成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报告提气暖心,催人奋进。
走出会场的“九三”代表、委员们讨论热烈,肩负信任与重托,怀揣声声民意与满满良策,满怀期待共话新发展,共启新征程!
.png)
钱 锋
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市委主委
龚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亮点纷呈,精准部署、求真务实。“成绩单”厚重提气,“路线图”脉络清晰,彰显为民情怀,凝心聚力、催人奋进。我完全赞同。
2023年上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市上下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正如报告指出:经济运行稳步恢复、发展新动能稳步壮大、改革开放红利稳步释放、民生福祉稳步改善。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确保“十四五”规划如期完成的关键一年。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主要任务,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有力,为上海在新征程上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作出新贡献,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重点方向。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将带领广大社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九三学社科技界别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强化使命担当、牢记政治责任,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等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努力以高质量履职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作出九三学社的应有贡献。
.jpg)
王寒梅
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市委常委、静安区委主委
上午龚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详实的数据和具体工作举措全面反映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202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基调,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成绩取得实属不易。
对于2024年工作,报告实事求是、科学研判制定了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围绕目标将主要任务一一分解成4个方面38条举措,体现了2024年全年“实干为要,行胜于言”的政府工作状态,充分体现加快把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画的决心和意志,令人倍感振奋!
.jpg)
雷群英
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委
2023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措施有力,振奋人心,贯穿了“新思想”,融入了“新蓝图”,体现了“新部署”。
诚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支撑,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我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原则,探索个性化引才用才育才举措,着力培育心怀“国之大者”的顶尖人才;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聚焦原始创新,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坚持强化原创评价体系,从“破五唯”到“立新标”,弘扬教育家和科学家精神,践行学术高内涵发展和贡献导向,为大力推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jpg)
刘国梁
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社员
上午听完龚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我心中满怀感慨。上海,这座繁华之都,在2023年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下,却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属不易。我感受到了上海在深化改革、扩需稳增、民生保障、城市治理、政府建设等方面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显著进步。正是这种自我加压、持续奋斗的精神,让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领跑全国,迈向全球卓越城市。
展望2024年,我期待上海市政府能继续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坚信上海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jpg)
钱菊英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常委、复旦大学委员会主委
今天上午龚正市长的政府工作令人鼓舞,催人奋进。2023年外向性很高的上海经济运行稳步恢复,GDP达4.72万亿元,增长5%。本市的发展新动能稳步壮大,改革开放红利稳步增长,民生福祉稳步改善。“五个中心”能级巩固提升。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相当不易。
2024年,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者,我更多期待本市在深化健康上海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加强临床研究能力建设,完善医疗保障等,推动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jpg)
贺樑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常委、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
听了龚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到政府工作一年间满满的忙碌。我是来自高校的委员,在学校里也深切感受到了由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带来的变化,更多聚焦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或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更多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里的青年人才逐年增加,各学科的交叉合作也逐年增加,在国际局势越来越严峻的当下能有这样欣欣向荣的表现是和政府的努力分不开的。
但很多问题也同样存在,特别是青年人才科研环境依旧不够良好,“破四唯”和“立新标”都没有到位,青年人才大量时间仍浪费在非科研事项上。学科交叉也还存在“两张皮”情况,交叉容易但真交叉并不容易。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科创中心建设中不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