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日子里,袅袅炊烟,最抚人心。舌尖的味蕾中,社区食堂的方寸天地飘满了家的味道。
市人大专项监督调研显示,“助餐服务”是中老年人最在意的养老项目。有媒体曾邀请网友票选“喜欢上海的理由”,“社区食堂”票数遥遥领先。
社区食堂的发展牵动人心。1月23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年来上海民心工程民生实事加力增效,新增社区长者食堂41个。
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社区食堂正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既要老人吃得好,又要吃得便宜,社区食堂怎样减轻经营压力?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如何与服务的质量以及社区发展的速度相匹配?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聚焦社区食堂的建设与管理,为这“暖心暖胃”的方寸之地能够“长久飘香”建言献策。
代表建议:社区食堂不应只是一阵风
“社区食堂的送餐模式过于单一了。”市人大代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科技信息处副处长罗旻泓表示,对于老人而言,先有的社区配餐模式过于呆板,老人们只能送什么就吃什么,“这两天天气严寒,有的老人之前没有订餐,但这几天想要送餐上门,已经没办法提前约了。”
有趣的是,罗旻泓代表的建议也得到了社区食堂运营方的反馈。陆家嘴街道梅园社区食堂运营方,上海缘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鲁小锋表示,包括他们在内,已有一些长者食堂运营方正在研发针对老年人的送餐上门服务应用软件,老年人可提前预约时间、选择想吃的餐食。
鲁小锋说:“我们正在研究设计送餐上门的软件,老年人的可选择性高、选择周期也灵活。虽然前期会有一定投入,但这也是我们提升为老助餐服务品质、拓展为老服务范围的一项尝试。”
此前,在《社区24小时》采访中,鲁小锋认为社区食堂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一些人力、水电煤等固定的成本是存在的,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并非长久之计。“目前我们在9个区运营了36家社区长者食堂和28家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未来一定不是着眼于某个点位盈利,而是食堂点位小而精、批量化发展。”
对此,罗旻泓代表也表达了相似的想法。她表示,社区助老食堂可以作为社会企业为老服务的切口,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市场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有效供给激发老年群体的有效消费需求;开发出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推动“银发经济”发展,食堂这一方寸之地也可以开展更多社区为老活动。
社区食堂的“一卡通办”:期待“助餐补贴跟人走”
“一块大排要10块钱,有老年人反映社区食堂太贵了。还有的活力老人喜欢到处逛逛,但因助餐补贴仅限于户籍地范围,去别的社区食堂享受不到助餐补贴心里有失落感。”
今年两会,罗旻泓代表提交了《关于提升社区养老机构服务发展水平的建议》,她说,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质量控制问题是她关注的重点,各区和街镇社区长者食堂的服务标准不一样,希望能统一标准能尽快出台。
社区食堂建在了家门口,却因人户分离挡在了门外,养老补贴为啥不能在家门口享受?罗旻泓代表了解到发出这样疑问的老人不少,“市人大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实现‘补贴跟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