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 | 如何稳稳托住“一老一小”的幸福,我们的代表委员有话说

发布时间: 2024-01-30 来源: 上海法治报、东方网、上观新闻、上海科技报、第一财经、东方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项亮眼“成绩”,勾勒出了未来上海高质量发展“路线图”。聚焦“急难愁盼”,2024年“民生清单”已就位,34项民生实事项目闪亮登场。

其中,“一老一小”问题始终牵动人心,如何稳稳托住他们的幸福。两会上,我们的代表委员带来了他们的关切和建议……

超半数孩子几乎每天吃零食?当心“三高”!

社区养老机构如何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支招!

青少年自伤行为预警机制尚有欠缺?完善!

信息化介入社区养老建设?好用!

总是觉得自己得了“大病”?得治!

提高儿童零食的市场准入门槛

长得胖不等于长得好,今年上海两会,市人大代表、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殷浩带来了一组上海孩子吃零食的数据——上海18%的家长表示孩子每天都吃零食,51.8%的家长表示孩子几乎每天都吃零食。上海卫健委数据指出,2019年上海市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2%,男生高于女生,每5名男生中或每10名女生中就有1人肥胖。

在他看来,孩子吃太多高糖、高脂、高钠的零食,容易导致四大危害——超重肥胖、影响营养均衡、威胁口腔健康、慢性病的年轻化,建议提高儿童零食的市场准入门槛。

殷浩建议政府制定一套全面的儿童健康零食标准。这些标准应涵盖原料要求、感官特性、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及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由地方卫生机构或专家团队制定并执行。同时,为家长提供健康零食的选择指南,以促进更为明智的消费决策。

加强行业引导,在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儿童零食企业的引导措施。激励企业生产和销售更多营养均衡的儿童食品。同时,应对高糖、高热量零食的广告与销售加以限制,并逐步实行儿童零食分级标签和购买建议,以明确指导消费者。

殷浩还建议扩大公共宣传,通过网络宣传、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全面推广营养知识,尤其是在孩子和家长中树立选择健康零食的意识。同时,加强对儿童健康风险的监测和预防工作,特别是提高公众对慢性病预防的意识。

来源:上海法治报

陈颖婷/文

提升社区养老机构服务发展水平

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科技信息处副处长罗旻泓提交了《关于提升社区养老机构服务发展水平的建议》。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质量控制问题是她关注的重点,在调研中,罗旻泓听到了很多老人们的心声。

“社区食堂的送餐模式过于单一了,老人们只能送什么就吃什么。”“有的活力老人喜欢到处逛逛,但因助餐补贴仅限于户籍地范围,去别的社区食堂享受不到助餐补贴心里有失落感。”“社区食堂建在了家门口,却因人户分离挡在了门外,养老补贴为啥不能在家门口享受?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实现‘补贴跟人走’。”

罗旻泓表示,各区和街镇社区长者食堂的服务标准不一样,希望统一标准尽快出台。她建议,要解决好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层次偏低问题。比如,在社区助餐服务方面,有部分老人反映饭菜质量一般且价格不便宜,没有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的专供餐食。

罗旻泓还建议借用外力,将老年人、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紧密联系,为老年人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原则上,对于社区老年服务机构所在的每个社区,可在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周边第三方企业,共同提供管家、餐饮、护理、法律咨询等服务供老年人采购。

来源:东方网、上观新闻

陈丽娜、卞英豪、刘天时、蒋嘉慧、洪俊杰、王海燕/文

完善青少年自伤行为预警机制

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5-20%的青少年曾经尝试过自伤行为。这一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也在发展中国家逐渐加剧;且过去几十年里,它的普遍性呈上升趋势。与其他隐形的心理问题相比,自伤行为的结果较为外显,更易被他人所发现和识别,这不仅对个体造成身体伤害,还会对其心理和社交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认为,青少年及家庭相对更注重学业和身体健康,对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否自伤行为等一般没有同等的重视,应对方法更是欠缺。虽然规定学校都要开展每月2次的学生心理状况汇报,但时间长了,各类心理问卷流于形式。“对诸如自伤行为这类显性问题的主动发现、早期发现,相关机制尚待提高。”

在贺樑提交的《关于完善青少年自伤行为预警机制的建议》中,他建议切实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家长学校、社区讲座、班队会、主题活动等多维度多方式,提供学校、家庭和青少年个体关于心理健康和预防自伤行为的知识技能和预防措施,增强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和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意识;创新方式方法,建立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支持体系,普及自伤行为的自我检查、发现及其应对的心理学科普知识;增加心理咨询师和社工的服务时间,提供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为青少年提供安全、保密的环境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困扰。

同时,搭建健康积极的联谊或展示平台,组织友好社交、技能才艺、娱乐活动,加以心理疏导,提升自我认同和社会融入度。学校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关注青少年自伤重点个案及其追踪状况,并形成适合中小学心理预警的专门指导意见。家庭方面,家长应该充分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和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关怀,要耐心倾听和理解青少年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提供关爱和疏导。

来源:上海科技报

姜晓凌、耿挺、陶婷婷/文

让适老化改造更“接地气”

在养老服务的供给环境中,不少服务事项会涉及到运用智慧化、电子化的工具与设备去完成;医护工作端,一些人工智能(AI)操作系统、床旁电子预警呼叫设备等可以极大帮助提升效率;老年人群端,电子助行器、智慧手环等也应用广泛。

市政协委员、万达信息副总裁姜锋说,“信息化对于老年人群的帮助,一方面体现在对老人身体指标(如血氧、血糖、血压等)的监测,以方便家庭医生进行数据采集与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床旁呼叫装置等)体现在可以解决因护理人员疏忽而可能导致的安全事故问题。”

姜锋表示,目前上海各社区正在推进社区养老建设,信息化工具的介入可以为长护险等一类的服务提供质量监测和把控,并进行随时完善;此外,信息化平台还能帮助老人实现线上配药、问诊等功能。

来源:第一财经

邹臻杰/文

聚焦“一老一小”心理健康

老人总觉得自己患病,但仪器怎么查都查不出?孩子不想去上学,老是觉得浑身哪儿都疼?有段子说,他们是得了一种“觉得自己有病的病”。但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病,而且还得好好治。

“这是一种典型的抑郁伴躯体症状。”市政协委员、上海现代制药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健惠提出了一个概念——“身心共病”,这类疾病恐怕很难用医院常规的治疗手段治愈,“毕竟,心病还须心药医。但由于部分综合医院少有精神科室,心理学科医生有所短缺,部分心理疾病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诊断。这个问题对于一老一小更为普遍。”

对此,刘健惠建议,在综合医院需严格执行“二级以上须开办精神心理科”的要求,并提供门诊服务。让“一老一小”群体能在综合医院进行专业诊疗服务。

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专业心理治疗师仅 7000 多人。在上海,具有儿童精神科专业医生仅约100 人。那么,怎样让更具针对性的精神科专业惠及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刘健惠建议,对医务人员试点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同时,对社区全科医生加强指导,并针对辖区内的一些退休的医务人员,在继续教育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心理治疗资质的认证。让一批专业型人才能够多点执业,提高社区服务的可及性。

此外,刘健惠表示,卫生行政部门可牵头,建立工商、民政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服务规范、经营管理收费的监督检查。同时,推进本市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行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信用档案定期公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构建行业共治格局。

来源:东方网

卞英豪/文

上一篇:两会时间 | 建言健康上海建设,我们的代表委员聚焦了这些“民之关切”

下一篇: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