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黄丽春1月17日报道:糕点含鞋底成分、食盐预防核辐射、转基因食品致癌……这样的标题是不是感觉很眼熟?相信不少人在朋友圈或者家族微信群里,或多或少的见到过几条。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通过对一项346人参与的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39.0%的受访者和63.3%的受访者亲友有过被网络健康谣言欺骗的经历;54.4%的受访者认为近年来这方面谣言有所增加;43.1%的受访者反映相关谣言对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网络健康谣言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信任体系。虽然近年来在政府的有力打击下,网络健康谣言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尚未彻底根治。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集体提案呼吁尽快建立健全网络健康谣言预防性监管制度。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网络健康谣言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网络谣言经层层转发,始作俑者的身份不易查实,较难追究造谣者责任;二是健康谣言在网络随处可见,炒作旧谣言的情况普遍,调查中,54.1%的受访者曾反复见到网上出现的相同的健康谣言;三是迷惑性和破坏力更大,出自所谓国外专家、国外机构、国外媒体的“进口”谣言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此外,目前的网络健康谣言监管措施,事前防范不足、网络平台对入网用户的信息发布管理力度不足;科普宣传与网络健康谣言界限不清,现有辟谣手段的影响力不及谣言。
为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从加强事前防范谣言措施、加强科普宣传和社会共治、落实谣言发布者和网络平台责任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网络健康谣言预防性监管制度,消除网络健康谣言的产生源头。
那么,如何加强事前防范谣言措施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认为,要制定网络健康谣言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各相关部门、各领域专家大协作的谣言快速甄别机制,并将谣言按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分级,根据谣言级别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要规定网上发布的健康信息,应在醒目位置注明经实名认证的原创者姓名(或名称)和专业背景等,使原创者的身份一目了然,便于公众辨别和判断原创者发布的信息是否与其专业背景吻合,如确认谣言,监管部门可立即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要求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限期删除无法注明原创者的信息,清理网上历年留存的旧谣言;要提升现有食品谣言预警平台功能,以现有实时监测、谣言查询、科普宣传的功能,向拦截、警示等主动防范的功能发展,并拓展为各类健康谣言的预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