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杨佳是生活在首都的北京人,我用“我认识杨佳”这个标题开始我的文章,似乎给人的感觉我们要么是亲属、要么是朋友、同事、或其他在什么场合下认识逐渐来往有点交情的人。而恰恰相反,我们之间没有过零距离的接触,更没有因为彼此是女人在某种场合下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过交流、讨论,心灵深处彼此有共同信仰与爱好的人。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我离她很远。
我记得认识杨佳是2010年12月13日下午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二楼中央会议室里。那天我被邀参加全国统战部系统举办的“身边的榜样”——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事迹电视电话报告会,她在大屏幕里,我只是代表九三学社徐汇区委被邀请的观众之一。类似这种会议工作至今不管在本职岗位还是统战系统已参加过很多次了,有的报告会当场会很激动,事后逐渐淡忘了会上谈的人和事。不是夸大更不是因我是分管学习的副主委为了这次社中央举办的学杨佳的征文活动该带头写什么说明什么,去刻意回忆去搜寻杨佳的事迹,粉墨登场投稿一篇来表明一下态度;常规做法上有时觉得还是多多启发其他社员去互动,为完成一项任务而去劳作。自从看了区委2012年2月20日邮件的那天起我脑子里一直想的是,我认识杨佳不是现在,那次电话报告会后的400多天里,她的讲话她的风范还一直在我脑子里闪烁,该向她学的远不是用两三千字所能陈述清的。我忍不住花了几个小时启动了“懒笔头”,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地与这篇文章《我认识杨佳》。
记得报告会那天代表们一个个上场的情景,按照民主党派发言惯例,印象中杨佳是第九位上台的,她很有气质,40岁开外,戴一副眼镜,盘着头发梳理整齐,白色套装衣裙,属女人群中模样不算太差的那种。由于是视频会,她是怎样上台的过程没看清楚,她要讲的主题也没完全听清,但从一开始她睁大着眼睛讲话起,因为彼此都是九三学社社员我很认真地看着听着,也想感受一下“九三人”从什么角度去谈身边的榜样。当她开场说:如果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现在大家看得见我,而我却看不见大家…..。我惊呆了,她语速是那么平稳,手里好像也没有稿件,但她在整场报告中始终带着微笑一字一句地讲述着自己“走进光明、走向世界”的故事,用上海话评论,没有丝毫“隔轮”。她的人生有太多的磨难,29岁前能用明亮的眼睛去感受大千世界,之后她最亲的人离她而去,眼前的世界一片黑暗,孤身一人…...她凭着一股怎样的动力去克服生活上、学习中的困难,无法斗量。她是一名学者,全盲后还始终不忘学习,用手摸着、用耳听着挤车赶路到校学英语,用正常明眼人几千万倍的能量去参加哈佛入学考试。在获得世界顶尖大学——美国哈佛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时,毕业典礼上,被院长称为“中国的软实力”。在300多年哈佛建校的历史上是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而且是一位中国人,一个妇道人家。被外国人有这种称呼,她太伟大了。但她却说: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哈佛毕业后的她还到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当起了称职的委员,在没有硝烟的人权领域战场上,为全世界所有残疾人争取一切该有的权利。在报告的最后她还说: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之前,我是在超越别人;29岁之后,超越自我。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自强不息。一个人可以看不见,但不能没有见地;可以没有视野,但不能没有境界;可以看不见道路,但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奋斗不息、战胜昨天、超越今天,迎接阳光灿烂的明天。
整场报告15分钟,回想当时,我以推眼镜的方式将眼角的泪花不断地擦去,生怕坐在旁边的人察觉。
我和杨佳是同龄人,虽然在狭小的工作空间里也干出了一番“事业”,得到许多褒奖,还当过系统内唯一的市“三八”红旗手。但如果我和她比,取得的所有成绩不足挂齿。但她这么做究竟为了什么,是听完报告后的我至今还在不断探究的问题。今天在物质极其丰富的花花世界里,所有人的物质欲都能满足的前提下,接下来还要再去追求什么,思想上还彷徨什么……。其实从杨佳身上已看到她所具有的追求理想与卓越的毅力;她是凡人,但其所具有的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是同龄女人们所不及的,也许许多男士也不及。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去思考,我们都离她很远很远。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任何力量也挡不住的。作为“九三人”应以杨佳为榜样,正确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转化为民主党派的精神信仰和基本价值取向。在学习她先进事迹的同时,要弘扬她的崇高精神,提升自身素质,凝聚思想共识。在当今社会,只有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敢于碰硬、敢打硬仗,绝不服输、绝不言退,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各种困难,从而有效完成各项任务的。
我认识了杨佳,从她身上感悟了许多,她是全体九三学社社员的精神财富,是“九三”精神的范儿。相信所有社员也有我的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