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成长的。我能够成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窄禁带半导体和红外物理研究领域能够有所建树,这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原副主席、九三学社市委原副主委褚君浩在谈到改革开放40年时如是说。
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国际同行评论褚君浩及其团队时说:“在窄禁带半导体研究领域,他们不但赶上了世界,而且在一些方面走在前面”。
1966年,褚君浩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1968年3月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他的特点是做一行爱一行,做中学老师也做得很认真,担任了物理教研组组长,并参加编写上海市中学“工业基础知识”教材,但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个“科研梦”。
那时的环境,很难进一步深造,所以褚君浩“悄悄”地自学,他回忆:因为特别喜欢理论物理,所以和几个好朋友坚持保留了一个“基本粒子讨论班”,由一群喜欢物理的人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在星期日聚在一起讨论,畅游在理论物理的海洋里,大家都心无旁骛。讨论的时候,一篇学术文章、一点点学界发展动态,都让我们很兴奋。当时的信息很闭塞,政治环境又很紧张,我们的讨论和聚会,每次都搞得像秘密活动一样,不敢一直在一个固定地方碰头,怕人举报。所以有时是在上海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碰头,有时是在家里讨论,有时去某个老师任职的中学里。
褚君浩说:“当时坚持学习,没有一点功利心。‘文革’期间不仅高考停滞,科学家和专家们也受到冲击,我们明白,学得再好,个人的命运也不会有丝毫改变。但我们就是喜欢,所以会聚在一起讨论理论物理,完全忘记了身处的环境。而我隐隐感到,国家总是需要科学研究的。”
1978年,得知中国恢复研究生考试的消息,褚君浩非常激动。在褚君浩大学同学的父亲、两院院士严东生的鼓励下,褚君浩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师从中科院院士汤定元,圆了“科研梦”,迎来了他科学生涯的“春天”。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一批有志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褚君浩非常感谢两位先生,“汤定元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从美国回来的科学家,他和严东生先生一样,都很爱国,我跟他做研究,走上了科学研究的正轨,不断进步。”
在褚君浩看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学得到了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制度的恢复;二是国际学术交流;三是经济的发展,实验室建设的发展;四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包括各种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科研计划的发展。
褚君浩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时,实验室条件很差,如果当时有好的想法,国内没有试验条件,还要到国外去做。但改革开放以来,实验室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跟国外差不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的成长也在同步进行。
同时,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机制创新,为培养和引进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平台基础,“这些发展也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实现了跟着发达国家追赶到并跑,到目前在某些领域领跑的形势,”褚君浩说。
“我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其最重要的意义是把中国放到国际大环境中去融合发展、吸取国际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经验,为我所用;同时大大激发和解放人的积极性,投身科技、教育、产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回望40年历程,褚君浩发现科技发展了、人才涌现了、国力强盛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打下雄厚基础。
但,褚君浩并不满足于个人和其团队在科学研究上的原创性探索,他意识到将科学家的成果向中国社会和公众推广的重要性。于是他挤出时间从事科普工作,发起举办“科技与社会论坛”等品牌科普活动。近年来,他所作科普报告超过50余场,平均每月作一场报告。在他看来,科普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多层面、多视角的工作,可以为不同的听众群体带去科学的理念。
曾经,科普读物使他树立了成为科学家的梦想,推动他走上科研道路。如今,他成为了传承者,继续奉献着……2013年,褚君浩荣获上海首届科普教育创新奖的“科普杰出人物奖”。
作为九三学社市委原副主委,褚君浩一直把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始终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说起参政议政,他认为这与科研工作并不冲突,“我觉得很有劲,参政议政是让社会责任具体化,把科研环境的相关问题与它结合起来,既凸显特色又有现实意义,绝不是在浪费时间”。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时,褚君浩积极宣传光电技术在能源、环保领域的研究进展,先后提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政策方面的多项议案和建议,促成多项国家相关法案的修订与完善。
担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后,褚君浩又为上海市的发展和建设提出系列建议。关于“低碳世博”,他建议发挥科技优势,利用核心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使上海世博会开成一届低碳的世博会,其报告得到温家宝、李克强和韩正的批示。在“上海2010参事国是论坛”上,褚君浩做题为《科技创新促进上海低碳经济发展》的报告。
展望未来,褚君浩坦言,希望进一步改革开放,激发科技工作者以发现自然规律、发展科学技术、振兴新兴产业、提高人民生活为目标而勤奋工作。他更希望在科学的星空中,有更多中国人的原创性成就。
“小时候还在中学念书时,看到教科书中都是外国科学家命名的物理化学数学的定律,我就盼望着有一天中国科学家也做出大的贡献”,褚君浩憧憬,“这一天正逐步走来,希望改革开放促进科技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土壤更为肥沃、中国科学家做出更有水平的工作”。(转自“浦江同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