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0月份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上,九三学社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理工支社副主委袁其章荣获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一等奖。从沪上56所高校248名优秀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他是如何做到的?带着疑问,我们对袁老师进行了专访。
问:首先祝贺您在本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获奖!大家很好奇您是如何做到的,想向您取经。请问您这次参赛的课程执教了多长时间?
袁:本次参赛的《光学》课程是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物理专业课。这门课我讲了三轮了。
问:这门课在三轮的实施中有什么改变吗?
袁:教学方式和内容还是逐渐在变化的。当我加入《光学》课程团队时,这门课程正好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从传统的“老师上课推导讲解,学生下课完成作业”的流程逐渐转向利用线上课程平台来辅助教学,进而自然地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此外,在我加入《光学》课程团队前,张敬涛教授和胡志娟教授对这门课程的前期建设和积累已经相当完整和丰富了。从知识框架、逻辑体系到重难点等,都已经梳理得很清楚。我在跟随前辈教师学习的同时,也参与到课程平台的建设中。在三轮课程的实施中,随着平台建设逐渐完善,教学活动也便能够更多地依托课程平台开展。
问:您提到的张敬涛教授也是九三学社上师大委员会委员,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跟随前辈教师共建的课程。请问您在“上好一门课”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感悟呢?
袁:正如之前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青年论坛“季季讲”第三期活动中我们所讨论的,物理课比较容易上成“推导课”,这是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所共识的问题。往往大量的课堂时间被用在介绍推导技巧上,当然技巧很重要,但如果课堂时间被这些只关乎“技巧”的讨论占据,那么对于物理思想、物理图像的讨论就显得不足,进而可能造成学生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不知道用什么数学工具来进行描述和解决。或者虽然学生学会了一些数学工具,但是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课程平台搭建后,这种情况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老师把推导的细节和技巧放到课程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根据个体需要反复学),课堂时间就能更多关注对学生思想方法的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整合和解决问题能力。
问:作为社上师大委员会理工支社副主委,您觉得九三学社能够为青年教师的教学提供何种帮助?
袁:我觉得要发挥九三学社的特色和专长。九三学社的学术背景很深厚,社员大都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九三学社可以搭建一个让不同学科教师进行相互学习和沟通交流的平台,尤其为青年教师提供一把了解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钥匙。不同学科的教学手段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借鉴和迁移。期待九三学社进一步助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互通,在交流和碰撞中将有助于创造出新的教学形态,这会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由市总工会、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主办,市教育工会承办,上海师范大学协办,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以“匠心·树人”为主题,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结合,注重“课程思政”改革,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引领教师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推动打造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热爱教学的教学带头人,争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助力打造特色一流的上海高等教育。
袁其章正是这样一位坚守教师岗位,身体力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热爱教学的师大教师,这样一位醉心科学,探索跨学科交流的“九三人”获此殊荣,让我们一起祝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