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建院95周年,也是上医创始人、一级教授、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九三学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委员会创始人、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原副主委颜福庆教授诞辰140周年。
复旦大学出版社特推出《福佑人群 颜风长庆——颜福庆教授诞辰140周年纪念文集》一书,以兹纪念。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颜福庆一生致力于祖国的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是中国现代医学成长、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堪称20世纪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钱锋为此书撰写纪念文章。我们也摘取了本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与您共读。
先生用一生,践行正谊明道、服务人群的精神,诠释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学社宗旨,为今天我们弘扬接续传统、做好政治交接提供了最生动的教材。
《正谊明道 服务人群》
钱 锋
2022年农历七月十八日是颜福庆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颜福庆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一级教授,是九三学社上海组织的老领导、老前辈,是九三学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委员会创始人,曾连续三届当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在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档案馆刊发《福佑人群 颜风长庆——颜福庆教授诞辰140周年纪念文集》,以此缅怀先辈,激励后人。借此机会回顾先生一生,重温他正谊明道、服务人群的精神,不禁为他的翩翩风骨深深打动,也为他是九三学社的先贤前辈倍感骄傲和自豪。
作为医学教育先驱,颜福庆志存高远,孜孜以求。青年时代的颜福庆亲眼目睹了中国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惨状,因此立志学医,殚精竭虑,以解除百姓病痛为己任。1903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约翰书院医科,1906年至1909年赴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颜福庆深感中国医疗条件落后,亟须将西医发扬光大,先后创办了长沙红十字会看护训练所(今湖南医药学院)、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了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医院(今湖南省人民医院)、澄衷医院(今上海肺科医院)、中山医院等医院,历任湘雅医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等职。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卓越的社会协调能力,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水平。
图:国立上海医学院院训
作为学界泰斗,颜福庆坚守初心、提携后辈。先生将“正谊明道”作为院训。上医院歌中写道:“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院训、院歌中的“正谊明道”“为人群服务”正是颜福庆毕生信念之所在,也寄托着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先生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言传身教,所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医药卫生与医学教育领域的顶尖人才,涌现出汤飞凡、张孝骞、高镜朗、应元岳、任廷桂、吴绍青、李振翩、林兆耆、钱惪、杨国亮、张昌绍、苏德隆、崔之义、吴之理、章央芬等一大批杰出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
图:1956年,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宴请颜福庆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颜福庆勇于担当,积极履职。1956年,颜福庆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战政策鼓舞下,欣然加入九三学社,在医务界树立起了一面“九三”旗帜。入社后不久,便积极推动社组织发展,曾邀请沪上百余位名医座谈,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在他的热情鼓舞和真诚感召下,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其他医务界骨干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仅一年之内,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人数就从7人增加到81人,早期入社的上海第一医学院就有一级教授6人、二级教授10人、三级教授6人,奠定了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医学专家云集的坚实基础。九三学社上海分社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发展,人数从1956年2月的159人,发展到1957年2月的1195人,基层组织从2个,发展到46个,其中就有颜福庆作出的贡献。
图:1956年春,九三学社上海分社主任委员卢于道介绍颜福庆入社。图为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写给九三学社中央组织部的报告
颜福庆曾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五届常委、科学文教工作委员会主任,第六至第八届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作为一位知名的民主党派人士,他心系祖国、关心时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电波和文字,宣传对台政策,促进祖国统一。他致力扩大九三学社组织影响,精心领导筹备“社员科学研究工作展览会”,征集300余位知名社员上千件展品,充分展示九三学社强大的科研力量。他被时任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誉为“医学教育先驱 知识分子楷模”。
回顾先生一生,他心怀国之大者,奔走忙碌一生,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蓬勃发展,面对冤屈打击,他从不抱怨,心存希望,面对成绩赞誉,他淡泊名利,一心为公,是当之无愧的楷模,是我们每个“九三人”心中永远的榜样,他高尚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精彩书摘
书中收录了许多文章,从各个角度讲述了颜福庆先生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静心阅读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能感受到先生崇高的品格、不朽的精神和执着的爱国之心……
上医之创建,根植于颜公爱国办学、不辞辛劳、不畏艰辛之心。1927年,时值国内军阀混战,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学校纷纷停办。当时中国的医学教育也多为外国教会所办,主权由外国人操纵。在这种形势下,颜福庆带领一批志士仁人,在黄浦江畔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自教的西医高等学府。初办时学校规模很小,校址设在吴淞,于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寇炮火。颜福庆奔走呼号,发起募捐,经数年艰辛,建成上医和中山医院新址……
——颜志渊《颜福庆与上海医学院》
从接到迁校的指示起,颜福庆没有表示不同意见,全力开展在重庆建院的工作,因为上医内迁是中央的指示,关系到高等教育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必须顾全大局、服从中央的安排。但如果可以在“全迁重庆”和“在重庆建分校”两者中做选择,颜福庆当然支持建分校,虽然上医分出一些力量免不了要受影响,但上医还能留在上海发展,名字也能保留,又能完成在重庆新建一所医学院的任务,为新中国同时建设两所高水平的医学院,这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听了颜福庆推心置腹的心里话,饱经战火洗礼与生死考验的陈同生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70多岁老人平静话语中无法掩饰的对上医的深情与呵护、对新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挚爱,下定决心要与他一起努力,在完成新建重庆医学院任务的同时,争取将上医留在上海。陈同生和颜福庆反复商量后,决定以上医党委的名义正式提出两种方案,积极向上海市委汇报,争取上海市委支持上医留上海并在重庆建立分院的方案。
——杨现洲 裴鹏《颜福庆与重庆医科大学的创建》
关于中国现代医学的启蒙和开端,可以有很多视角。但有这么一个人物,总是出现在中国现代医学史前页的关键节点。据我的老师们回忆,他很平凡,普通话都讲不好,演讲也似乎不具感染力。迄今没有人对我说过他是天才级别的医学家,甚至于如果他和你同样坐在会议室里,你可能不一定会注意到他。但他所完成的事业,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哪怕只做成其中一件,都几乎不可能。
他就是颜福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校先贤。
……
颜福庆终其一生,无畏,不媚,与使命相始终,与历史共进退,从未放弃过发展现代医学、打造公共卫生体系和为人群服务的决心……
——张文宏《何以颜福庆——追记老院长将中国现代医学驶向快车道的诸多历史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