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内要闻 > 要闻动态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社市委文化专委会以圆桌分享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 2023-07-06 来源: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部 作者: 黄贇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新一届文化专委会里引起了热烈反响。6月28日,社市委文化专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会人员以圆桌分享会的形式畅谈学习体会,以此作为专委会推进“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

社市委专职副主委李国娟出席会议,文化专委会主任刘凝主持,副主任吴榕美、彭涛,委员毕旭玲、王涛、虞凯伊参与圆桌分享,副主任杜晓帆、郭长刚线上提交了学习体会,干货满满、引人深思……

传承“九三”精神

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刘  凝

SMG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对历史是有情感的,所以要向世界展示我们对文化传承的力量。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能够代表心灵和大脑的东西,不仅仅是决定我们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决定国家的未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文化对个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人文情怀对各行各业的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前段时间九三学社中央原主席韩启德来沪作专题报告时说:“科技是一辆车,人文就是方向盘,就是刹车,人文一定要在车上,所以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人文精神,才能够把科技做得更好。”我想,这也是我们对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最好的传承,对于每一位九三学社社员,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从多个角度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建言献策。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杜晓帆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拓展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从阐释体系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遗产转化路径,突破以往行政区划和遗产类型的壁垒,以系统性的视角搭建起文化遗产“保护-阐释-传播”的解决方案,让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从国际合作上,搭建遗产合作平台,提供全球文明的对话网络。加强遗产研究的国际化合作,围绕人类文明重大主题与使命,广泛开展文化遗产的多形式会谈,共同推进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和交流,为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提供智力支撑。在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中,形成全球文明的对话网络和情谊纽带;从学科建设上,建构我国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培养新时代文化遗产事业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整体性的学科思维。培养人才从国家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对遗产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实现遗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公共文化为抓手

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突出特性

吴榕美

上海市民文化协会副会长

作为一名公共文化的从业者,深切感受到公共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中所肩负的重要职能。要将中华文明这些突出的特性,设计融入所组织的市民活动、艺术培训、非遗体验推广中,通过市民美育、艺术赏析活动,让大家认识、体验、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突出特性。引导市民参与我国和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传承、传播推广、交流体验,使大家认识认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感受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的特性。

“因为包容、和平,所以才能持续和统一”

郭长刚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与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相比,西方文明就凸显出了种族对立与侵略扩张的本质。当今西方社会以“民主、自由世界”“市场经济”自况,结成所谓“价值观联盟”,甚至搞什么“优先论”“例外论”等小圈子,其背后仍然是“我族”与“他者”之间对立的逻辑。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因为包容、和平,所以才能持续和统一,这也可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发明和创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贡献者。

以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姿态

确立博物馆的“大使命”

彭  涛

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副主任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承担重要使命和责任,作为一个博物馆人,要深刻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这些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历程中保留下来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我们追溯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追溯民族文化的宝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此背景下,上海博物馆于2022年12月推出了“大博物馆计划”,以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姿态,确立“大使命”,实施“建设大场馆、引领大科创、配置大资源、打造大品牌”战略,我也参与了“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等特展的策划工作,为把上海博物馆建设成为真正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世界一流博物馆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注重创造创新的传统是中华文明

不断壮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毕旭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华文明为何能延续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许许多多的小传统得到了保存和延续,整体的大传统才能持续至今,比如各地对节日中一些传统习俗的传承,小传统的延续和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大传统的延续;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第二个是创新性。我们熟悉的中华创世神话其实具有非常鲜明的强调科学发明,弘扬创造精神的特色,在这些神话不断流传的过程中,注重创造创新的传统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并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壮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王  涛

和氏设计营造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科技中心总经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条无法割断的纽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被称为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在规划上,采用“一总三分”的格局,分布在我们国家的东西南北。在选址上,国家版本馆聚焦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主旨,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更是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一名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工作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这就需要在正确的思考方向上开展更富有生机活力的实践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每一位参观者中焕发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我用现代科技为历史资料注入新的生命力”

虞凯伊

上海京剧院编辑研究

我做的是京剧的历史资料修复和考证工作。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版本馆指出要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我深受启发。京剧传承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我们讲究口传心授,完全依靠师徒之间代代传授,这样的传承方式很美也很脆弱,许多技艺随着人而逝去。照片、文稿等艺术资料就尤其珍贵。我长期从事老照片的修复与考证,不但要把底片或纸质照片用现代手段进行电子化与修复,更要尽力把照片背后承载的历史信息全面准确地考证记录,我时常感到自己在与时间赛跑。在国家繁荣稳定、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也将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来给珍贵的历史资料注入新的生命力。

李国娟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今天的学习分享会很好地展示文化专委会的特色,圆桌分享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大家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未来委员们要以今天的学习为起点,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履职的强大动力,在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下功夫,进一步发挥自身所长,服务发展所需,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献计献策。

社市委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吕颂宪、龚靓以及近50位委员出席会议。

上一篇:暑假科普第一弹:跟着科学家,一起探索生命的演化与灭绝

下一篇:主题教育 | 社各直属基层组织紧扣总体要求,深学细悟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