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建议加快工程学科结构调整和专业知识体系再造,探索多元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跨学科培养方式,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今年全国两会,钱锋委员的提案结合工作实际,直面问题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经济发展对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挑战。钱锋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和引领数字经济时代、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卓越工程师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谈及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钱锋归纳为三句话:高校学科设置和布局亟待优化、跨学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亟待加强。具体来说,首先,由于我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周期较长,高校对学科专业设置自由度不高,学科专业结构往往滞后于知识更新和实际需求,理论教学及工程实践内容的前沿性仍有欠缺,无法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工程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
其次,高校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阻碍了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教学资源在学科和专业之间缺少流动和共享。工程实践导向不足,培养模式单一化,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支撑对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本硕’‘本硕博’工程人才贯通培养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钱锋着重强调指出。
此外,目前高校教师多数从学校到学校,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工程教育仍存在较严重的工科“理科化”现象。这种“重科研、重论文、轻教学、轻实践”等现象的突出,必然导致缺少跨学科知识储备和通识教育等知识运用能力。
为此,钱锋在提交的“关于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提案”中建议:加快工程学科结构调整和专业知识体系再造。引导高校瞄准世界工程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布局交叉学科建设新方向,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学科基础;构建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围绕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加快专业知识体系的迭代更新,探索设置前沿性、综合性、学科交叉型、问题导向型和创新创业教育类等课程,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知识体系。
探索多元化、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进一步探索“工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双学位、主辅修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全新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要培养既掌握工业生产、工艺、控制、装备、研发、质检等专业知识,也了解物流、法律、环保、安全、项目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工程学科深度融合,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钱锋指出。
创新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培养方式。可通过建立制造专业与信息技术领域跨学科“双导师”或“导师组”制度,与不同专业导师、校企导师等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程制造、信息技术等专业本科生跨学科攻读工程硕/博学位……以此打破学科和专业藩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共同打造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此外,还应加强卓越工程师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出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到高校任职的政策,加大力度引进和培育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吸引企业杰出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或到高校兼职,大力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创造有利于教师掌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条件,鼓励制造业和信息技术领域教师联合开展工程技术难题跨学科研究;打造国家级校企协作平台,推动校企共同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强化对工科教师解决现实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将教师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成效作为岗位考核、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