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内要闻 > 要闻动态

社员李道季组织召开第二届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

发布时间: 2018-05-07 作者: 陈静

  4月24日,第二届海洋微塑料污染与控制国际学术研讨会(2ndISMP)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和国家海洋局协办。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科学委员会西太分会主任朱文熙博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社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本次研讨会大会主席李道季作主旨报告。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挪威、日本、韩国、中国等7个国家的海洋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教授等21人作为特邀专家作了会议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辉主持开幕式,国内外逾70名海洋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环保人士参加了研讨会。

  李道季以“中国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为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海洋微塑料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沿海海域微塑料的组成与分布,海洋微塑料输运数值模型、代表性海洋生物体微塑料赋存特征、入海塑料垃圾产生量预测模型、海洋微塑料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塑料制品生产及塑料垃圾污染管理等方面。他还对我国近年来海洋微塑料研究快速推进,以及在国际上异军突起的背景作了说明,并对未来国际塑料与微塑料污染研究进行展望。

  李道季表示,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系统开展从河流到深海到极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调查、输运及生命周期研究;要建立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及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方法。

  海洋微塑料普遍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据了解,除来自大型塑料垃圾外,还来自如诸如牙膏、发胶等个人护理用品中的人造微珠等。研究发现海洋微塑料无处不在,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研究表明,海洋微塑料颗粒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并造成危害。此外,海洋微塑料还可能会给海洋生物带来复合化学污染。

  李道季表示,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研究建立全球统一的海洋微塑料观测、分析和鉴定方法,研究确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口系统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

  李道季指出,当前亟待制定阻截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途径,研发河流、海洋环境中塑料垃圾的收集、处理技术,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拦截等工艺技术。他认为,相关部门要对涉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增补,强调河、湖、湾长制塑料垃圾的管控职责。他认为,中国还应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公共环境意识教育体系,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激发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

  研讨会期间,各国学者围绕海洋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来源和归趋、海洋微塑料与化学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等多个议题进行探讨交流。前海委会西太分委会主席、泰国海洋海岸资源部的教授Khokaittiwong介绍了泰国微塑料研究现状及区域合作;国际上首个发现北太平洋大垃圾带,来自美国Algalita海洋研究教育机构的船长Moore介绍了北太平洋大垃圾带的数量变化,提供了目前大洋环流中塑料污染的真实情况;研究海洋垃圾长达三十余年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Andrady对微塑料的降解、破碎过程机理进行阐释;康涅狄格大学海洋科学系主任J. Evan Ward教授介绍了海洋生物贝类对微塑料摄食行为的精彩研究视频;建立全球塑料颗粒观察研究项目的东京农工大学教授高田秀重带来塑料添加剂对海洋生物暴露实验的研究结果。

上一篇: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参加社中央第十三届“九三论坛”

下一篇:武维华主席在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