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优化上海的创新生态,培育更多瞪羚和独角兽企业?
作为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上海的低空经济如何展翅高飞?
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后,上海经济如何持续高质量进阶?
……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聚焦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九三”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这些建言,一起来看看!
发展专业融资担保机构,扶早扶小,培育更多“独角兽”
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可以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市人大代表、市交通委审计处处长张蕴建议,进一步优化上海的创新生态,培育更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没有足量的早、初期企业作为基础,就难以有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脱颖而出,成长为国际巨头类的参天大树。但资本有时出于避险动机,倾向于投到“短平快”的领域。
张蕴介绍,一些城市实行了投保联动,扶早扶小,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比如,北京中关村集团扶持了科大讯飞、高德软件,深圳高新投集团则扶持了华为、比亚迪、中兴、大疆等。”
相比于我国其他的科技创新引擎城市,上海在聚集、原创、辐射、驱动和主导等功能上,还没有建立起显著的优势,科创功能综合指数、科技型企业数量和实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生态和科创机制还需优化。“上海既有优质科技项目,也有较为充足的资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尊重科技企业发展和科创基金运作规律的科创机制。”张蕴建议,要继续引导国资和财政性科创基金向早、初期小微型科创项目投入更多资源,并给社会科创资本留出更多发展空间,尽量引入真正的市场化激励机制。
同时,还要发展专业性科技融资担保机构,降低科技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目前,上海共有27家融资担保机构,对科技企业的扶持规模合计约为110亿元,占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的比例约为15%,还有不小提升空间。张蕴建议,对融资担保机构实行分工,进一步细化功能,发展专注于科技企业,尤其是专注于早、初期科技企业的专业性科技融资担保机构。
来源:解放日报
吴頔 孟群舒/文
赋能示范区水乡客厅,把“路”修到低空去
图片来源:上海人大
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金银淑认为,沪苏浙交界线上的示范区水乡客厅,约35平方公里,是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体现示范区生态绿色理念的功能样板区。示范区的先行先试,赋能水乡客厅发展的同时,在对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低空空域协同管理、低空飞行服务、产业支持、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应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健全的低空产业政策,率先探索跨区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为低空经济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探路。
金银淑建议,把“路”修到低空去。结合水乡客厅建设,加快编制低空新基建专项规划,构建低空“数字底座”,特别是需要两省一市两区一县一盘棋,统筹推进低空新基建,建立相应的标准、规则体系,着力建设低空基础设施网、低空航路航线网、低空飞行服务网,激活立体空间资源,空中交通与地面交通相结合,催生跨界融合的更多生态。打造水乡客厅三维数字地图,进一步加强协同并探索形成标准化的低空地图体系。
低空场景应用加速打开。低空应用是核心,应不断拓宽低空经济跨区域的场景应用空间。在交通、治安、应急、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公共服务场景应用。通过低空项目将水乡客厅风光与旅游胜地串联,开发低空飞行的旅游项目,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空中游览、热气球等“低空+旅游”“低空+体育”等业态,实现更多人的飞行梦想,让低空经济变得“触手可及”,激发水乡客厅新消费潜力。此外,示范区有着极好的物流经济和产业链优势,通过推动“人-机-物”智能互联,形成“低空+物流”的智联网络,建立与地面物流互补的“低空+物流”配送新模式。
来源:上海科技报
陶婷婷 耿挺 姜晓凌/文
塑造更利于创新开放的生产关系或生态
“上海是双轮驱动。不仅有金融、航运、贸易等服务业,还有高端制造。”在上海两会现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邵宇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全球同一阵营的顶尖城市,上海的经济引擎和发力点较多。“服务业和高端制造配合得好的话,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服务业方面,以金融为例,邵宇表示,因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体量还较小,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需要更多的开放。“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才会有更多的空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还需要大量的外资,发达经济体的主权资金或基金愿意进入中国市场,资本空间才会更大。”
生活方式、国际化程度、文化的交融等都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表现。上海的服务业要做大做强,制造业也不能放弃。但制造业要有所选择,选取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先导产业、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高质量增长、新发展格局,慢慢落实到经济总量的上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提升上。”
邵宇表示,转型的核心逻辑,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平衡。
在科创方面,邵宇认为,我们过去更多擅长制造,科创类企业不足。“中国的优势是产品化产业化,擅长从10到100到10000,真正从0到1,还是比较少。”他表示,将制造能力和原创精神结合,要往教育方式调整、体制机制改革、思想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包容不同观点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努力。“从过去粗放式增长变成内涵式。科技和产业的结合是源源不断的,也需要不断投入,形成正反馈闭环,这会更加持续。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容易被复制的。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危机感中,进一步提升科创精神。”
此外,传统产业的升级也很重要,通过数字改造赋能,“昨天的产业”就可能变成“明天的产业”。
服务业如何服务科创、服务产业升级,也是重要议题。科技、金融、教育,本身是一套生态系统,要培养创新人才、科学家、工程师,对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邵宇透露,他所服务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在做支持科创企业和企业家的商学院,为创业的科学家链接职业经理人、上下游供应链、风险投资、上市并购、出海布局等资源。“大家都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行配套,为新质生产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都属于广义新质生产力的构成部件。美国的M7科技公司,很多也是耐心持续的投入,资本的供应从一级到二级源源不断。整个社会需要形成包容创新的氛围,构成一个生态。”
邵宇认为,上海未来可以寻找开放和创新的结合点。“将城市的制造能力和原创精神相结合,培育社会的创新精神。上海的发力点多,构建人才、教育、科技、研发、产业、金融的纽带,塑造更利于创新开放的生产关系或生态。”
来源:澎湃新闻
彭艳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