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以纪念两个75周年为契机,为引领广大社员回顾75年来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携手同行的伟大历程,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社市委继续开展“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第二季)音频朗读活动。
本季音频作品将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二辑)中收录的24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旨在通过朗读先贤故事、学习先贤精神,赓续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激发广大社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天,我们来倾听由社员王辰演绎的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九三先贤”陈騊声与谷氨酸味精的故事。
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SMG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刘凝倾情献声导语
王 辰
九三学社金山区委社员,上海市金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朱泾市场监管所一级行政执法员
先贤故事
陈騊声:舌尖美味何处来
陈騊声,字陶心,1899年9月6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从1953年到1982年任上海第一地方工业局、上海轻工业研究所、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技术顾问,兼任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我国味精工业,始于实业家吴蕴初在1923年创办的天厨味精厂。当时制造方法落后,成本很高。后来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发明了发酵法生产味精,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关键,在于找到可以直接利用淀粉和糖产生谷氨酸的菌种。1957年,陈騊声着手探索谷氨酸发酵的奥秘。他在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做了《谷氨酸发酵》的学术报告,激发了行业内外人士的参与热情。上海轻工业研究所、天厨味精厂,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进行协作,共同开展了谷氨酸生产菌的筛选研究。
陈騊声反复研究了可能有利于谷氨酸生产的各种真菌、放线菌和细菌。在他的带领下,广大技术人员到潮湿的土壤中及下水道里去发掘菌种,把成千上万份样品送到了实验室。几年后,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菌种。
陈騊声对菌种先做鉴定,然后把菌种放入玉米浆里进行人工培养。在显微镜前,陈騊声和同事们送走了无数个白天黑夜,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得出结论:在室温30摄氏度时,把菌种放入10%浓度的糖中,就能使菌种大量繁殖,可以生产出谷氨酸。以往100公斤干面筋只能生产谷氨酸26公斤,现在只需要2公斤普通的山芋淀粉,就能生产出1公斤谷氨酸。从此发酵法生产味精的工厂遍及全国各地。当年,全国谷氨酸产量高达10余万吨,跃居世界第一。
上海市科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将发酵研究室从轻工业研究所分离出来,成立了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任命陈騊声担任该所的技术顾问。
在谷氨酸研究成功的基础上,其他氨基酸也相继研究成功,相关发酵工艺逐渐形成,特鲜味精、特鲜酱油相继问世。1978年,陈騊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荣获重大科学成就个人奖。84岁时,陈騊声为上海科技大学创立生物工程系做了大量工作,并担任系主任、教授。
1992年2月17日,陈騊声病逝于上海。
读了陈騊声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九三”先贤通过自己对专业、对科学的不断追求,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