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第六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颁奖典礼暨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大会揭晓了第六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获奖名单,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获得“中源协和生命医学成就奖”。
据悉,本次共有2位院士获得“中源协和生命医学成就奖”,10位青年学者斩获“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
葛均波(左二)和其他获奖者在颁奖现场
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正式设立,旨在奖励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国内外杰出科学家、学者及有潜力的创新人才,推动我国生命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在评选机制上,该奖项借鉴诺贝尔奖——除非评委会通知候选人获奖,整个评选过程中候选人并不知晓是否“候选”。截至本届,目前已有78位中外科学家“意外”获得这一奖项。
葛均波,1962年11月生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葛均波长期致力于冠心病等重大心血管疾病关键诊疗技术革新和转化研究,是全国心血管病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第一人(全球学者库,2020)。
在医院,葛均波是人所共知的“侠医”,也有人开玩笑叫他“东方不败”——因为他的手术从未失手。他的微信头像也是金庸小说人物“东方不败”的形象。被问及此,他笑称:“是东方不败括号‘男’,我爱看武侠小说,有点‘中毒’。”
作为国际知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葛均波对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治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用他的科技成果在临床上挽救了大量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他首次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特征性的“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确立了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将冠脉心肌桥诊断率从不足3%提升到近100%;发明“逆行导丝技术” 及其系列辅助技术,成为冠状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的常规三大术式之一;创制了新型可降解涂层和完全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打破了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及微创器械ValveClamp,突破外科手术禁区等等。他引领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救治理念和科技创新,推进关键适宜诊疗技术惠及广大病患。
“他为人正派、学术态度严谨,科学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推荐人在评语一栏如此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