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思想建设

生日快乐!亲爱的九三学社上海组织 | 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第三季)①

发布时间: 2025-06-12

1946年6月12日,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在沪成立了。

79载时光淬炼,上海组织在时代洪流中勇毅前行,

一代代“九三人”以科学报国之志、团结奋斗之力,

书写与祖国同呼吸、与上海共成长的壮丽篇章!

今天,让我们大声祝福——

“九三学社上海组织79岁生日快乐”

一起共贺生辰,同赴新程!

“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第三季)音频作品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三辑)中收录的31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旨在通过朗读先贤故事、学习先贤精神,赓续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激发广大社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季为“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系列的收官季。

今年是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我们以三季共80位先贤的音频故事,一起为社组织庆生!本季以社员为朗读主体,音频作品将在本公众号平台持续放送,敬请期待。

今天,由社员范书馨和毛丹为大家讲述我国知名的宗教界人士,政治学者、教育家,“九三先贤”余日宣与沪江大学的故事。

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SMG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刘凝倾情献声导语

范书馨 九三学社社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发展办公室主任助理

毛丹 九三学社社员,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余日宣:一名政治学者的沪江大学情缘

余日宣,1890年出生于湖北,先后担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沪江大学三所学校的教务负责人,为我国政治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复旦大学支社副主委。

沪江大学是民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教会学校,位于杨树浦。余日宣从1930年到1952年在该校工作22年,是沪江从鼎盛到成为孤岛、战后复员、转为公办以及参加院系调整的重要见证人之一。

在沪江大学,余日宣开设了数百人的大课“政治科学与政府”。在他的领导下,沪江大学学生社团——国际关系研究社、边疆问题研究社等先后发展起来。1936年暑期,他带领边疆问题研究社17位学生,组成西北考察团,在西安拜会了张学良将军,并提出与时局有关的问题。

1938年,沪江大学与几所教会大学,在上海公共租界组成上海基督教联合大学,又称华东联合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教会联合大学解散,沪江大学被迫停办。沪江大学同学会决定保存沪江“火种”,成立沪江书院。余日宣成为沪江书院院务会成员之一,并担任社会科学系主任。抗战胜利,沪江大学终于得以复校。

1950年暑假,余日宣率领“沪江北上考察团”前往北京等地学习考察。在北京,他与周恩来师生重逢,彼此都十分激动与高兴。

这段时期,余日宣多次发声,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教育部关于“处理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遗留问题”的决定。他应九三学社邀请,在“反美文化侵略座谈会”上发言,得到许德珩主席的肯定。

余日宣从北京回到上海之后,以沪江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身份,支持、配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的工作。后来沪江大学正式接受政府资助,改为公立大学,并参加了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余日宣自己提出在复旦大学教授英文。

1956年9月,九三学社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对台湾广播宣传工作的通知》,并直接向余日宣约稿。余日宣在广播中,向台湾的“沪江同学会”等朋友熟人介绍了沪江大学院系调整情况及教职员工现状,表达了对在台湾校友的思念。

1958年2月8日,余日宣去世。综观余日宣的一生,是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一生。

余日宣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教育家和爱国人士,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知识、报效国家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提醒我们以史为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更多有志之士能为国家繁荣施展才华。

音频演绎:范书馨、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