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第三季)音频作品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三辑)中收录的31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旨在通过朗读先贤故事、学习先贤精神,赓续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激发广大社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季为“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系列的收官季。
今年是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我们以三季共80位先贤的音频故事,一起为社组织庆生!本季以社员为朗读主体,音频作品将在本公众号平台持续放送,敬请期待。
今天,由社员赵岚为大家讲述中国原生动物细胞学及实验原生动物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著名生物学家,“九三”先贤张作人,讲述他坚持说真话的故事。
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SMG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刘凝倾情献声导语赵岚
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合川莱茵中医医院(原闵行区中医医院)宣传科科长
张作人:为麻雀辩护的生物学家
张作人,1900年出生于江苏泰兴。他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在国外取得双博士,曾任中山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动物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自然博物馆馆长等职。他主持的“原生动物细胞核质关系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细胞质流对原生动物细胞核质关系的影响”获198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作人的学术研究成绩斐然,他敢于坚持真理、不人云亦云、一定要说实话的精神更让人称道。
1956年春天,全国开展“除四害”群众运动。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声势浩大的围捕麻雀运动,迅速在全国城乡开展起来。有些地区,连益鸟益兽,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都受到围剿捕猎。看到相关报道,张作人、朱冼、薛德焴三位科学家深感不安。益鸟益兽不仅是国家的自然财富,而且它们的存亡关系着生态平衡,关系着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当年夏天,中国动物学会在青岛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上,朱冼提出麻雀问题,张作人建议大家以科学态度来分析麻雀的利与害,指出不能用行政命令代替科学研究。
1957年1月30日,张作人以中国动物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身份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对麻雀问题提出一点参政意见》。文中指出,应对麻雀适当控制而不是彻底扑灭。
三位科学家经过再次讨论、又由薛德焴执笔撰写了《再议麻雀问题》发表在《文汇报》上,重申合理控制麻雀的最好办法,是实行“防害增益”。到了这一年的6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的鸟类学家才表态“反对全部消灭雀”。1960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说,“麻雀不要打了”。
张作人欣慰地说:“并不是替麻雀高兴,而是对‘麻雀问题’进一步采取谨慎周密的科学态度,这是科学上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
张作人于1991年3月逝世,享年91岁。
张作人先生一生专注科研、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他坚守学术理想,以显微镜为伴,在原生动物研究中开辟新天地。他留给后人的启示清晰而深刻:或许我们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显微镜",在专注的观察中完成对生命的凝视,在专业的修行中抵达心灵的安宁。
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系列
音频演绎:赵岚
故事整理:杨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