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以纪念两个75周年为契机,为引领广大社员回顾75年来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携手同行的伟大历程,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社市委继续开展“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第二季)音频朗读活动。
本季音频作品将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二辑)中收录的24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旨在通过朗读先贤故事、学习先贤精神,赓续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激发广大社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天,由社员朱晓筠为大家讲述中国合唱指挥泰斗、中国合唱音乐奠基人之一——“九三先贤”马革顺与合唱学的故事。
感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SMG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刘凝倾情献声导语
朱晓筠
九三学社社员,浦发银行上海解放中路支行行长
马革顺:乘着歌声的翅膀
马革顺赴美深造学成回国后,自1956年起,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当时没有“合唱学”这个学术概念,也没有教材。他顺应教学需要开设了合唱学课程,根据苏联专家迪里捷也夫在北京讲课的两页提纲,编了一份油印的《合唱学》讲义。
在多年排练演出众多中外合唱作品的实践基础上,马革顺努力探索合乎中文合唱的方法和规律,逐步构建了合唱学的理论体系,在1963年写成了《合唱学》。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一部合唱学专著。他的合唱理论强调要表现出音乐风格、乐曲情感和思想深度。
随着“文革”结束,马革顺恢复了教授资格。他加入了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上海音乐学院支社副主任委员。他的艺术生涯,也迎来了新的篇章。
1981年,马革顺应邀出席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的年会并成为该会会员,作了题为《中国各个时期合唱的发展与成就》《中国合唱咬字吐字的特点》的学术报告,连续4个月在美国的18所大学讲学、交流、演出。
1982年的年底,马革顺应邀赴北京为总政歌舞团合唱团、中央乐团合唱团排练,他带去了一批优秀的合唱经典曲目,阐述了民族化的发声方法,指挥了两个合唱团的联合演出。马革顺所提出的“纯净、细腻、和谐、头腔共鸣、声音统一”的演唱方法,受到普遍认同。
1985年,马革顺组建了上海音协室内合唱团。他挑选的20多位合唱团成员,都是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发烧友”。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他们每周六下午都进行排练,终于练就成一支具有鲜明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室内合唱团。他们在多场音乐会上演出,赢得了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以及合唱界的一致好评。
2015年12月19日,出生于1914年的马革顺走完了他101周岁的人生。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学生合唱团唱响马革顺生前最为喜爱的《雪花》,为老师送行。
马革顺追梦音乐,始于教堂圣乐,发展于中央大学音乐系。抗战期间,他投身救亡歌咏;学成归国之后,探索民族合唱,著述合唱学论,推广合唱理念。他的一生,正如雪花一样奉献自己,滋养大地。
马革顺先生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我们对待事业要像他一样专注和执着,对待人生要像他一样无私和谦逊,对待国家要像他一样热爱和忠诚。马革顺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全体社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无私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九三人”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