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一幅绣像的回忆

发布时间: 2009-09-07 作者: 石金虎

    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上海的广大市民急切地盼着解放。我当时住在静安区的茂名南路上,和爱人绒绣艺术家刘佩珍一起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家中常有中共地下党的同志来往。我想,我能做些什么来迎接解放军的到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呢?就在这时,上海地下党组织找到我,建议我和爱人绣制一幅大型的毛主席绒绣像,献给毛主席。三十岁的我,接到这个任务真是又高兴又激动。这时的上海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环境非常险恶,敌人在进行着垂死前的挣扎,他们到处抓人,此事一旦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紧张而神圣的工作开始了。首先必须要有一张毛泽东主席的照片,但在当时的上海根本不可能看到。于是,上海地下党组织秘密地从解放区将照片送到上海。我接到相片后激动得好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想着一定要倾尽全力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绣像由我设计,高约2米,宽1.4米,需用二、三百种色彩的绒线,我爱人和她的五个姐妹用纤细的手指在麻布上一针一针地绣,每一平方英寸要绣100针,整幅画面要绣几百万针才能完成。姐妹们在灯光下,熬红了眼睛,坐酸了腰背,但是谁也没有叫苦叫累,她们的心中有着一座光明的灯塔,一种神圣的信仰的力量鼓舞着她们,前后花了10个月时间,完成了这一工程。
    制作绣像的工作是在家中秘密进行的,普通的朋友我都避开,暂不交往,以免透漏风声。我家附近就住着一个反动头目,我更加留意,随时提防泄密。能进我家门的只有当时美术家协会的地下党同志。就这样,在每天的提心吊胆和兴奋与激动中,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
    新中国解放的炮声响了,我们捧着这幅巨大的毛主席绣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文艺界地下党的同志都来到我家,他们向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在我家中召开了座谈会。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对绣像又作了好几次修改,准备请陈毅市长过目。
    没多久,解放军开来一辆汽车专程来接我,陈毅市长在办公室亲切地接见了我,说绣像很好,他建议以我们的名义,代表上海人民送到北京,将绣像作为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和毛主席的献礼。绣像由当时的《解放日报》负责人恽逸群同志直接送到北京,我同时写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表达了我们全家对党、对新中国和毛主席的热爱。
    在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这幅绣像被献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看了非常高兴,认为中国民间的工艺美术事业要大力发展。大会第六期的会刊封面上,印上了这幅绣像的照片,照片上还有我与我爱人的签名。出席会议的陈同生同志特意从北京带回一份会刊送给我留念,这份珍贵的纪念刊我至今珍藏。

    编者注:石金虎同志于1956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曾先后4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九三学社南市区第一、二届区委主委,第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八届南市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市区政协之友社副理事长,上海标本模型厂副厂长。他对九三学社十分关心,热心社务活动,2009年7月22日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特刊登他生前撰写的回忆文章,以此缅怀石金虎同志。

上一篇:忆九三学社的两只老虎

下一篇:抗日战争后期的形势和“民主科学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