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著名园林、古建筑专家陈从周

发布时间: 2011-06-27 作者: 宓正明

  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曾戏称我是他的一个“进修生”,这是因为1988年的夏季,我正在为陈从周先生撰写30余篇连载专访《梓室夜谭》,几乎三天两头地往同济新村跑,每次与从周先生聊上个把小时,随后,他会下“逐客令”:“好了!好了!你这个小‘三北’(浙江慈溪)人,门槛最精,从我这里挖了不少东西去了,今天差不多了吧?”多年来,我不断向他求教,他也乐意向我敞开心扉,于是,我俩成了忘年之交。在他逝世6周年之际,我写这篇文章以示纪念。

一、古建筑、园林专家蜚声海内外

  陈从周先生是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他生前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其影响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国。

  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多才多艺的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他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即出版了《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欣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他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宵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作为散文作家,他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二、流翠引玉,锦上添花

  1987年9月24日,荒废百年的豫园东部经过十六个月的重建,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姿,迎接游客,为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增光添彩。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一、古建筑、园林专家蜚声海内外

  陈从周先生是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他生前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其影响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国。

  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多才多艺的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他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即出版了《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欣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他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宵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作为散文作家,他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二、流翠引玉,锦上添花

  1987年9月24日,荒废百年的豫园东部经过十六个月的重建,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姿,迎接游客,为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增光添彩。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陈从周先生是九三学社成员、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他生前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其影响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国。

  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多才多艺的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他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即出版了《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欣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他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宵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作为散文作家,他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二、流翠引玉,锦上添花

  1987年9月24日,荒废百年的豫园东部经过十六个月的重建,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姿,迎接游客,为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增光添彩。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多才多艺的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他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即出版了《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欣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他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宵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作为散文作家,他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二、流翠引玉,锦上添花

  1987年9月24日,荒废百年的豫园东部经过十六个月的重建,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姿,迎接游客,为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增光添彩。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多才多艺的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他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即出版了《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欣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他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宵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作为散文作家,他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二、流翠引玉,锦上添花

  1987年9月24日,荒废百年的豫园东部经过十六个月的重建,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姿,迎接游客,为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增光添彩。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作为散文作家,他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二、流翠引玉,锦上添花

  1987年9月24日,荒废百年的豫园东部经过十六个月的重建,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姿,迎接游客,为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增光添彩。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二、流翠引玉,锦上添花

  1987年9月24日,荒废百年的豫园东部经过十六个月的重建,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姿,迎接游客,为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增光添彩。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1987年9月24日,荒废百年的豫园东部经过十六个月的重建,终于揭去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姿,迎接游客,为豫园建园四百周年纪念增光添彩。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始建于明代的豫园曾几经兵燹动乱,遭受严重破坏。园的东部几乎成为市肆,一派颓败景象。重建豫园东部,曾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有憾于东西两部“貌合神离”的有识之士的宿愿,而如今,了却这个心愿的,正是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他和助手张建华、蔡达生呕尽心血,全力以赴。时值老妻病危住院,他只得每周探望一次,其余时间都几乎扑在豫园东部的建设上。他说:“我既是个指挥员,又是个施工员,整天泡在工地上,指挥工匠用钢钎凿去防空洞,光这一项就花去12万元,究竟运走多少车垃圾,数也数不清。苦啊!我这把老骨头又瘦了这许多,头上的白发不知增添多少。”他这样说着,眉宇间却露出喜悦之情。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在他的书斋里,他每每挑灯夜读,“退而细考潘氏园记”,并且“参今时之实况,于是选山理水,疏池浚流,引廊改桥,栽花种竹,以空灵高洁之致为归,锐意安排,经营期年,园隔水曲,楼阁掩映,粗具规模矣。”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造园难,续园更难,然而陈从周却知难而进。尤为可贵的是,他呕心沥血一年有余,却完全是义务的,如果要算设计费,少说也有4万元,可他却说:“我只是遂了30多年的心愿,算是余生对国家作的贡献。”。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从周先生对豫园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的。他曾告诉笔者,早在1958年豫园动工修复玉玲珑和九狮亭时,他就在此亲临指导。这天黄昏,他已经忙碌了一整天,虽则疲劳,但他依然要去看看他所钟爱和熟悉的亭台楼阁。他正在“内园”门外溜达,忽然,被墙角的一堆破砖碎瓦吸引住了。心想,这瓦砾堆里不会藏有珍宝吧?于是,二话不说,他挽起袖子就翻开了。翻着,翻着,猛然间,他的眼睛一亮,一块石板似的东西被他搬了出来。抹去浮尘,这上面分明写着“豫园”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陈从周俯下身,仔细察看上面的落款。啊!这不正是明代的王樨登吗?豫园的明代“原配”门款终于被陈从周找到了。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三、西子湖畔情意无限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陈从周祖籍绍兴,祖父在世时,举家搬迁杭州。他自小生长在西子湖畔,自然最迷恋这里的湖光山色,绮丽风光。这高塔古寺,峰峦叠翠,一泓绿水,波平似镜,秀美的湖山和林泉、洞壑之间,深藏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名篇;也蕴含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众多的古老园林像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时代的陈从周。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他那瘦小的身子倘徉在湖畔的小径上,他身着一件不大合体的长衫,从背影上看,依然是那样的稚嫩,但他对六桥三竺,灵隐虎跑,以及宋临安古城遗址深感兴趣。偶逢春秋佳日,他从湖滨上船,一叶扁舟,畅游西湖。饿了,有时就在船上就餐。船家烹制的醋鱼颇具特色,鲜嫩清口,肥而不腻。他们把活蹦乱跳的鱼儿捞起来,杀好,洗净,然后汆入沸水中汆熟之后,便配以用醋调好的佐料,这一盘香喷喷、酸溜溜的醋鱼便可大饱口福了。他品尝着鲜鱼,欣赏着湖光山色,竟然陶醉了。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他游西湖,倒不是非去“三潭印月”,或是“湖心亭”不可,而是兴之所至,去湖边的园林别墅,诸如刘庄、郭庄、蒋庄等。那些园林别墅都依山傍水,互计其巧,十分雅致,且富有野趣。陈从周喜爱的便是这种毫不雕琢的自然美,正如他在日后的一首诗中所述:“村茶未必逊醇酒,说景如何欲两全。莫把浓妆欺淡抹,杭州人自爱天然。”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四、园与“园记”孰美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战祸中断了他的学业,高中未毕业,1938年,却以优异的成绩被之江大学录取。在之江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园林史、古建筑史以及绘画史和考古学,他特别爱读各种园记。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提起园记,他不无感慨。早在二十年代,他的父亲曾筑小园以娱晚景,要说陈从周日后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还是从这座小园开始的。儿时的他,整日价在小园中玩耍,方才知道人世间还有山石花鸟组成的胜景。好景不长,父亲早逝,小园易主,但童年时的美好印象却是抹不掉的。可惜父亲尚未留下园记之作。日后,陈从周遍访天下名园,沉醉尽日,风光难录,而一些精致的园记又不时引起他的浮想联翩。他由衷地感到,园和记不可分。于是,他在之江大学就抓紧分分秒秒来读各种园记,读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虽沧桑巨变,故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古人的生动描绘,仿佛这个已经湮没的名园就矗立在眼前一般。园记作者用言辞来描绘园林,情景交融,境界自出,妙语惊人,岂非易事?由此,陈从周对各种园记的偏爱程度就可想而知的了。他日后把历代名园记集成《园综》便是一例。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五、海宁探寻安澜园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从周先生读园记的兴趣甚浓,访园的兴致更高。当年哈同花园和上海城隍庙等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还对苏州进行全面考察,说苏州诸园“情之所钟,缠绵难以忘怀”。姑苏城给陈从周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有一年冬天,他冒着严寒来到浙江海宁,欲寻访明代名园安澜园的遗址。他从史书上获悉,乾隆皇帝南巡六次,四次“驻跸”此园,此乃当时达官贵人陈元龙的私园。然而沧桑变迁,该园日益颓败,以至“儿童不知游客恨,放鸽驱羊闹水塘”了。好端端的一座安澜园已“尺木不存,梅亦根株皆尽,蔓草荒烟,一望无际。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北风凛冽,滴水成冰。陈从周伫立在寒风中,举目远眺,更是满目萧条。安澜园的遗址究竟何在?他四处踏勘,走访当地老者,均不知所云。几天的努力眼看“付诸东流”,他只得打点行装,准备去硖石。这天清晨,在通往码头的路上,他瞥见路边有一处断垣残壁,便去翻动碎砖乱瓦,不意被脚下一块大石头绊了一下。他拨开尘土,不禁欣喜若狂。这便是他朝思暮想的乾隆御碑,虽然已经折断,但上头分明记载者乾隆四次巡视安澜园的情况,乾隆的叠韵即事诗亦遍刻“御碑”四周,所涉及的园中景物亦与史书的描写并无二致。他又发现断碑附近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遗物。他还几经周折,查询到陈家的后代陈赓虞先生,陈先生向他出示所珍藏的祖上《安澜园图》,真是其妙无比。“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湮没多年的《安澜园》遗址,由于陈从周的精心察访,终于得以重见天日。他说,一个国家的名胜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而发现一座古园林遗址,就好比发现一座金矿。他的海宁之行,真比发现了金矿还要高兴。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六、探古访幽苦中作乐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上世纪50年代,陈从周去嵩山少林寺考察,他头几天骑着小毛驴,到得半山腰,小毛驴骑不成了,他就在当地借了一匹马,谁知道,这马没走半里路,竟发起狂来。山路崎岖,他从马背上被甩了下来,胸部伤势很重。人们为他请来一位老中医。因淤血攻心,老中医就让他服用大黄,那些天正逢淫雨连绵,这对一位受伤者来说真是十分难熬,臭虫又使他彻夜不眠。由于吃了大黄,动辄得上厕所,这厕所比不得上海的,又臭又脏,真使他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了6天,后来到洛阳,在火车站附近的茅草棚歇息。一位三轮车工人见他伤得不轻,就介绍他去南大街恒昌国药号去买阿卫麝香狗皮膏。他买回来贴在伤处,果然伤痛减轻不少。过了好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洛阳那家恒昌国药号和那种一贴就灵的“狗皮膏”。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返沪后好几个月离不开拐杖,伤未痊愈,正巧需要去江西新余考察,他二话没说,收拾好行装,挎上照相机,背起画板又上路了。考察结束了,他乘小船返回,半路上狂风暴雨骤起,他赶紧把历尽艰难困苦才得来的宝贵资料藏入内衣,用整个身子将它们捂住。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暴雨的搏斗,小船终于抵达彼岸。此时陈从周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几乎站不起身子来了。他毕竟是个受伤未愈的人哪!然而当他得知照相机未受潮,所有资料安然无恙,他那疲惫不堪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提起往事,从周先生不无感慨。他说,当年搞古建筑,跑的是穷乡僻壤,住的是古庙、小客栈,点的是蜡烛,夜里臭虫难熬。白天靠一双“铁脚板”。偶尔能坐上吉普车已属上乘,哪能像现在,住的是宾馆,外出是小轿车。但是从前是苦中有乐,而现在是乐中有苦。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建国初期,他来到苏州虎丘塔。这座塔太平天国时就被封闭,自此以后近百年来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省文管会的同志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结构。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里面寒气逼人,老鼠和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步缓缓地往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笼罩下,他好不容易上得塔顶。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此刻,他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人们称赞他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诸如此类的“冒险”不胜枚举。如连云港的海清寺、松江天马山的斜塔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功。苦与乐是相对的,吃得苦中苦,才会苦尽甘来啊!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七、曾几何时美丑颠倒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十年浩劫中,陈从周同样遭受了肉体的、精神的痛苦折磨,命运把他抛到了皖南的“五七”干校。他是在1971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到的歙县间政山,那儿满山梨花、茉莉、珠兰开得正浓。陈从周被这清香和素云迷住了,便少不了有感而发,写了些文字。第二天又给别人讲解了当地的明代牌坊,于是便被扣上“追怀风花雪月”,“宣传封建意识”的帽子,他被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一通。在这个美丑不分的年头,一切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然而陈从周却是个“不知悔改”的人,只要一有机会,仍偷偷地溜出去,到歙县城乡探古访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2年后。他旧地重游,在练江畔梅林中的“报春亭”上题一付对联:“流水浮云,今日重来浑似梦;暗香疏影,白头犹及再逢春。”他那欢快的情绪跃然柱上。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八、昆曲园林美相映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俞振飞先生父亲粟庐老人的唱片《朝辞》,是年幼的陈从周头一回欣赏到的昆曲。这优雅的曲调把他引进了一个梦幻般的境地。久而久之,昆曲对他产生了奇妙的影响,以致以后每次走进园林,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在之江大学求学时,陈从周第一次观看了俞振飞先生和程砚秋先生合演的《奇双会》,顿觉心旷神怡,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以后一有空,他就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去买戏票,简直成了一个“昆曲迷”。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俞振飞在《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卓绝表演,使陈从周赞不绝口,深深体会到园林艺术与昆曲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园林中的榭亭、水阁,是昆曲最理想的表演场所。昆曲是那样的高雅,含蓄,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观之不足由他遣”,《牡丹亭》中的这句台词,真是概括了中国园林的要旨,陈从周越来越体会到,园赖曲名,而园林之境又促使曲情之妙;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建国后,陈从周在同济大学任教。有一次,他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去邀请俞振飞、言慧珠夫妇率戏剧学校学员来同济演出。他和俞振飞一见如故,从此,交往甚密,彼此成了事业上的知音。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陈从周曾经在戏台上看到一副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伟万师。”他感触颇深,演剧如此,造园亦然。他后来曾引用它写入了园林建筑的文章。以后,陈从周还精心撰写了《园林美与昆曲美》一文,并荣获上海市社联(1979-1985)优秀学术成果奖,一时成为园林界和昆曲界的佳话。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九、东瀛之行的园林清议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1987年中秋,陈从周应邀来到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他在东瀛讲学数周,随身所带的著述《说园》、《山湖处处》、《园林谈丛》以及前不久出版的《绍兴石桥》等当即被争索一空。作为现代中国画家,他的一幅“墨竹图”被奈良市的大和文化馆所收藏。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他的园林清议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当有人问及中日两国园林艺术的异同时,陈从周不假思索地回答:“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真所谓“妙语一出,四座皆惊”。对纷繁复杂的园林现象,他能如此迅速地加以高度概括,确非寻常学者所能做到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中秋之夜,日本友人为陈从周举行了欢迎纪念会,华灯盛筵中,陈从周自始至终被不同的人群包围着,简直没有一点进餐的机会,这可急坏了他的助手路秉杰副教授,他笑着说,“请诸位先生稍住尊口,须知陈先生回宾馆后房内并无下肚之物啊!”一番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才让陈从周腾出时间吃了一点东西。这正如他的东游杂诗所云:“东游难觅一身闲,处处繁华色相间;古刹匆匆瞬间过,问谁湖上枕经眠。”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是啊!探寻大自然美的人是永远不会得闲的。

  

  

  

  

  

  

  

  

  

上一篇:组织关怀暖我心

下一篇:著名病理学家谷镜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