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身建设 > 社史钩沉

浦东开发早期研究回忆录

发布时间: 2011-06-27 作者: 王纲怀

  1980年夏,我任上海市黄浦江污染治理总体规划负责人,三年的工作实践中,在解决黄浦江水系污染的同时,亦注意到了上海黄浦江两岸的现状——浦西“拥挤”、浦东“宽松”的布局不平衡现象。大家都会记得,当时的老百姓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1982年10月我进入了刚组建的上海市国土整治办公室,由于同在铜仁路333

  号办公,认识了上海规划院总体规划室主任工程师陆怡椿,从此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长期合作者。1982年12月我和顾泽南、高柳根等3人发表了文章《开挖浦东运河——综合解决上海城市改造问题》,1983年5月在陆怡椿发表了《开发浦东的几点看法》一文以后,1983年9月我和陆两人再发表了文章《黄浦江开“后门”建议》。因为关心浦东开发的共同理想,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先后都走到了一起。通过不断的讨论、研究,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明朗。1984年10月由我执笔,集体发表了文章《上海的曼哈顿区在哪里?——结合城市改造在外滩建设新的金融贸易中心》;1985年6月仍由我执笔,又集体发表了文章《上海的特区在哪里?——结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外高桥建设经济特区》;1985年10月我们再发表了《上海应该在外高桥新建一个多创汇的经济特区》一文。

  近百年来,上海先民对浦东开发前赴后继,及至八十年代初上海市区改造难的问题提出后,许多人都把目光投注到浦东,专家学者都曾予以极大的关心。1986年2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衡山宾馆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一次会议,这次研讨会由上海城市经济学会、上海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城市导报》、《世界经济导报》、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九个单位发起并集资。会议的出席单位约112个,出席人员约300人,发言个人约120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倪天增副市长到会并讲了话,汪道涵市长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会议。对于新市区的方向问题,比较集中的是金山方案和浦东方案。两天的会议时间不够、意犹未尽,仅过了一个月的1986年3月又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会上我、陆怡椿、陈坤龙、刘远交等6人再次联合发表了文章《结合开发浦东建设上海新城》。经过两次会议,开发浦东已是众望所归,浦东作为上海新区的方向,水到渠成,大局已定。1986年9月我们再发表了《加快开发浦东步伐关键方便群众过江》一文。

  1986年5月,我奉调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技处任副处长。

  1986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委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承接《新市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的总课题以及东进、北上、南下三个分课题,并直接指派我担任总课题兼东进分课题的负责人。

  1987年2月11日,在陕西北路186号礼堂召开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的课题评审会,老市长汪道涵不仅自始自终地参加会议,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浦东开发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国家要……”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82年10月我进入了刚组建的上海市国土整治办公室,由于同在铜仁路333

  号办公,认识了上海规划院总体规划室主任工程师陆怡椿,从此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长期合作者。1982年12月我和顾泽南、高柳根等3人发表了文章《开挖浦东运河——综合解决上海城市改造问题》,1983年5月在陆怡椿发表了《开发浦东的几点看法》一文以后,1983年9月我和陆两人再发表了文章《黄浦江开“后门”建议》。因为关心浦东开发的共同理想,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先后都走到了一起。通过不断的讨论、研究,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明朗。1984年10月由我执笔,集体发表了文章《上海的曼哈顿区在哪里?——结合城市改造在外滩建设新的金融贸易中心》;1985年6月仍由我执笔,又集体发表了文章《上海的特区在哪里?——结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外高桥建设经济特区》;1985年10月我们再发表了《上海应该在外高桥新建一个多创汇的经济特区》一文。

  近百年来,上海先民对浦东开发前赴后继,及至八十年代初上海市区改造难的问题提出后,许多人都把目光投注到浦东,专家学者都曾予以极大的关心。1986年2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衡山宾馆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一次会议,这次研讨会由上海城市经济学会、上海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城市导报》、《世界经济导报》、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九个单位发起并集资。会议的出席单位约112个,出席人员约300人,发言个人约120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倪天增副市长到会并讲了话,汪道涵市长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会议。对于新市区的方向问题,比较集中的是金山方案和浦东方案。两天的会议时间不够、意犹未尽,仅过了一个月的1986年3月又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会上我、陆怡椿、陈坤龙、刘远交等6人再次联合发表了文章《结合开发浦东建设上海新城》。经过两次会议,开发浦东已是众望所归,浦东作为上海新区的方向,水到渠成,大局已定。1986年9月我们再发表了《加快开发浦东步伐关键方便群众过江》一文。

  1986年5月,我奉调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技处任副处长。

  1986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委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承接《新市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的总课题以及东进、北上、南下三个分课题,并直接指派我担任总课题兼东进分课题的负责人。

  1987年2月11日,在陕西北路186号礼堂召开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的课题评审会,老市长汪道涵不仅自始自终地参加会议,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浦东开发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国家要……”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号办公,认识了上海规划院总体规划室主任工程师陆怡椿,从此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长期合作者。1982年12月我和顾泽南、高柳根等3人发表了文章《开挖浦东运河——综合解决上海城市改造问题》,1983年5月在陆怡椿发表了《开发浦东的几点看法》一文以后,1983年9月我和陆两人再发表了文章《黄浦江开“后门”建议》。因为关心浦东开发的共同理想,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先后都走到了一起。通过不断的讨论、研究,对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明朗。1984年10月由我执笔,集体发表了文章《上海的曼哈顿区在哪里?——结合城市改造在外滩建设新的金融贸易中心》;1985年6月仍由我执笔,又集体发表了文章《上海的特区在哪里?——结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外高桥建设经济特区》;1985年10月我们再发表了《上海应该在外高桥新建一个多创汇的经济特区》一文。

  近百年来,上海先民对浦东开发前赴后继,及至八十年代初上海市区改造难的问题提出后,许多人都把目光投注到浦东,专家学者都曾予以极大的关心。1986年2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衡山宾馆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一次会议,这次研讨会由上海城市经济学会、上海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城市导报》、《世界经济导报》、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九个单位发起并集资。会议的出席单位约112个,出席人员约300人,发言个人约120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倪天增副市长到会并讲了话,汪道涵市长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会议。对于新市区的方向问题,比较集中的是金山方案和浦东方案。两天的会议时间不够、意犹未尽,仅过了一个月的1986年3月又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会上我、陆怡椿、陈坤龙、刘远交等6人再次联合发表了文章《结合开发浦东建设上海新城》。经过两次会议,开发浦东已是众望所归,浦东作为上海新区的方向,水到渠成,大局已定。1986年9月我们再发表了《加快开发浦东步伐关键方便群众过江》一文。

  1986年5月,我奉调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技处任副处长。

  1986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委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承接《新市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的总课题以及东进、北上、南下三个分课题,并直接指派我担任总课题兼东进分课题的负责人。

  1987年2月11日,在陕西北路186号礼堂召开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的课题评审会,老市长汪道涵不仅自始自终地参加会议,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浦东开发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国家要……”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近百年来,上海先民对浦东开发前赴后继,及至八十年代初上海市区改造难的问题提出后,许多人都把目光投注到浦东,专家学者都曾予以极大的关心。1986年2月19日至20日在上海衡山宾馆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一次会议,这次研讨会由上海城市经济学会、上海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城市导报》、《世界经济导报》、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九个单位发起并集资。会议的出席单位约112个,出席人员约300人,发言个人约120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倪天增副市长到会并讲了话,汪道涵市长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会议。对于新市区的方向问题,比较集中的是金山方案和浦东方案。两天的会议时间不够、意犹未尽,仅过了一个月的1986年3月又召开了《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会上我、陆怡椿、陈坤龙、刘远交等6人再次联合发表了文章《结合开发浦东建设上海新城》。经过两次会议,开发浦东已是众望所归,浦东作为上海新区的方向,水到渠成,大局已定。1986年9月我们再发表了《加快开发浦东步伐关键方便群众过江》一文。

  1986年5月,我奉调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技处任副处长。

  1986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委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承接《新市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的总课题以及东进、北上、南下三个分课题,并直接指派我担任总课题兼东进分课题的负责人。

  1987年2月11日,在陕西北路186号礼堂召开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的课题评审会,老市长汪道涵不仅自始自终地参加会议,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浦东开发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国家要……”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86年5月,我奉调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技处任副处长。

  1986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委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承接《新市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的总课题以及东进、北上、南下三个分课题,并直接指派我担任总课题兼东进分课题的负责人。

  1987年2月11日,在陕西北路186号礼堂召开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的课题评审会,老市长汪道涵不仅自始自终地参加会议,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浦东开发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国家要……”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86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委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承接《新市区建设和老市区改造》的总课题以及东进、北上、南下三个分课题,并直接指派我担任总课题兼东进分课题的负责人。

  1987年2月11日,在陕西北路186号礼堂召开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的课题评审会,老市长汪道涵不仅自始自终地参加会议,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浦东开发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国家要……”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87年2月11日,在陕西北路186号礼堂召开了《浦东新区建设方略》的课题评审会,老市长汪道涵不仅自始自终地参加会议,还作了重要讲话。他说: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浦东开发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国家要……”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对上海浦东的开发,我一直是很感兴趣的,浦东开发有前途,新加坡、香港等(四小龙)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研究。浦东新区的开发要依靠老市区,以新市区开发带动老市区的建设。开发浦东要有指导思想,要有全国观念,要有创业精神,这样浦东开发才有意义。浦东开发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国家要……”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这个讲话明确了方向,加深了认识,教益匪浅。当时的与会者和知情人都无不为之赞叹: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市长,不辞辛劳地全程参加一个由民主党派承接的课题评审,应该说十分少见。这不仅是他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身实践,而且充分展现了他本人礼贤下士的人格魅力。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针对浦东开发已完成的三个研究成果,老市长在1987年9月~10月合刊的《城市经济研究》上亲自撰写了前言《共议开发浦东大计》,现转录如下: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新市区,以推动老市区的改造,促进上海经济振兴,使上海早日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上海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多年来,他们就如何开发浦东写了大量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别在经济研究中心、市科委的组织下,计委、经委等主要委办,九三学社、社科院、城市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等一大批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同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浦东开发的预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可行性报告提供了基础……”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87年2月浦东开发由“半官方”状态逐步过渡到“全官方”状态,“民间”研究亦逐渐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87年12月10日早晨大雾,陆家嘴轮渡站因轮渡拥挤失控,造成了16人死亡的惨祸。事发第二天的上午,我带领九三学社专家组至现场调查。1988年1月21日我写了《上海过江问题已成燃眉之急》一文,作为内参直接送到中共中央有关部门。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88年5月2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派出了资深专家组。上海市的三任市长汪道涵、江泽民、朱镕基都出席了会议。我被任为大会的会务组长。会上我还与陈坤龙、刘远交一起发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论文。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1988年5月国际研讨会后,我还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由民间筹资,完成了《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文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至此,为“民间人士”在浦东新区开发问题的研究上划了一个句号。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2000年春,在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合作的“浦东十年”节目中,我作为当事人之一,对浦东早期开发工作进行了回顾。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与会的众多外国领导人向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为此,党中央决定在浦东投资建设“浦东开发开放史料陈列馆”。为此,2002年4月18日浦东新区11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将自己收藏保存了近20年的一大箱文献、资料、照片,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上一篇:为地铁伸向长宁区积极呼吁

下一篇:努力做好支边扶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