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0日5时,我的硕士研究生第一任导师,原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遗传教研室主任,原上海市免疫所所长陈仁彪教授在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9岁。送别陈老师的当晚我几乎彻夜失眠,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
我与陈老师相识于1995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二年,怀揣梦想和满腔热情的年轻人,想要报考研究生,把全国各大医学院医学遗传学专业的招生简章看了一遍,在心里记下了陈仁彪教授的名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招生简章上陈仁彪教授只招1名硕士生,我能行吗?因为不是名校出身、因为是往届生、因为是女生,各种各样的顾虑随之而来,于是在那个梦想开始的8月份,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非常冒昧地给陈仁彪教授写了一封信。我简单介绍了自己,询问了陈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招生情况,以及考研要读的参考书。信是8月30日写的,很快我就收到陈老师9月5日写给我的回函。陈老师的回信有3页纸,他说“考研是人生的光明大道,只是要吃苦耐贫,只要脚踏实地去学习,必有成功之日”。前面两页详细回答了我的问题,陈老师鼓励我考研,并向我推荐了几本参考书,甚至将价格、出版社以及函购方式都讲得清清楚楚。我受到很大鼓舞,陈老师的回信坚定了我报考研究生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页,陈老师说复函已经封好,突然想起漏了一件事,打开信口再写。原因是我在信中告诉陈老师我们学校医学遗传教研室为“计划生育专科班”开设了《优生优育》这门课,这件事使陈老师不胜惊愕,国内误用“优生”二字,被国外抓了很多小辫子,为此还专门发表《中国计划生育白皮书》。陈老师建议相关课程应该称为《遗传保健》(Genetic Health Care),可以包括产前诊断、基因治疗等内容。陈老师嘱咐我向当时的教研室主任汇报此事,并约定10月份在山东泰安召开的中国遗传学会代表大会上碰面讨论此事,一个月后陈老师带了许多相关的国外材料给我们。20年过去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取代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历史证实了曾任WHO免疫遗传学与免疫病理学研究合作中心主任的陈仁彪教授的远见卓识。
从这封回信开始,陈老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影响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与陈老师见面后不久,陈老师主编的《医学遗传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参考资料邮购到手,陈老师主编的两本书是我当时读到的最流畅最严谨的教材,从前言开始一气呵成,我不漏掉一个字地精读数遍。经过研究生入学全国统考初试和复试,1996年5月6日,我在日记本里满怀幸福和喜悦地写下了一句话“我是陈仁彪教授的研究生了”。
入学后,导师帮我选了很多门课。除了公共学位课5门20个学分,专业理论与技术5学分以外,学校规定专业基础课可选1至2门,修满3学分;选修课2至3门,修满5学分即可。陈老师帮我选了3门专业基础课,共9个学分;4门选修课,共10个学分。总的学时和学分远远高于学校的要求。我的专业课成绩很好,基本都在90分以上,但是英语和计算机是我的短板,而陈老师特别重视这两门功课,他说英语和计算机是科研工作者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也因为这个弱点,我一直觉得愧对陈老师,一直敬畏陈老师。陈老师为二医大英七班同学编写了全英文的《医学遗传学》教材,读研期间,我有幸旁听了陈老师的课,全英文上课,英文讲得比我中文讲得还要精彩。“一定勇往直前,让陈老师高兴。”这是我学生时期悄悄写下的誓言。我尊敬的陈老师,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作为基础医学院的学生,陈老师还对我进行了教学实践的培训。在给本科生大班上课之前,需在教研室所有老师面前试讲,虽然有过短暂的讲课经历,我还是超级紧张,最大的问题是语速太快,80分钟的内容,我仅用了45分钟就讲完了。教研室的老师们一一提出建议,轮到陈老师总结,万万没有想到,陈老师讲了3条:“1.上课用的幻灯片请教研室老师帮我弄(那时还没有电脑PPT);2.时间控制问题:课堂上会慢下来的;3.优点是口齿清楚,相信小郭会讲得很好的。”那次试讲之后接着是教研室集体备课,大家交流最新所得以及学术进展,陈老师始终是严肃认真的。我试讲后陈老师并没有对我太挑剔,而是鼓励我一定会讲好的,我的心里暖暖的。一周之后正式开讲,课前请教陈老师,他告诉我大胆讲就行了。我果真不负众望,很好完成了2个章节7个学时的讲课任务,这次教学实践使我增加了不少自信。
1997年9月的教师节,我和同学特地买了一束鲜花送给陈老师,第一次到陈老师家里,陈老师的家十分简朴,没有铺地板的水泥地面和没有装修的房间令我印象深刻。几天之后,陈老师送我和另一位同学每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教师节我们送给老师的那束鲜花。鲜花容易凋谢,我们的师生情谊永存,在数码相机尚未普及的90年代,陈老师特地拍了照片印出来送给我们,陈老师的细心让我感动!这一年陈老师68岁了,因年事已高面临退休问题,教研室另一位费老师正巧移民国外,我和另一位研究生不得己中途更换导师,陈老师告诉教研室的老师说“一切以培养他们俩完成学业为重”,为了我们有一个好的归宿,陈老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多次与研究生院、瑞金医院血研所沟通,陈老师打算把我们转到科研环境顶尖的陈竺教授名下,由于基础医学院与瑞金医院管理上相对独立,最终没有成功,我于1997年12月正式转入上海市免疫所,师从范丽安教授,范教授是陈仁彪老师的学生和同事,一直从事免疫遗传学研究,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我第二任硕士导师。在范老师指导下,我顺利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获得优秀研究生邝安堃奖学金。
读书的时候,由于自己年轻、政治觉悟还不够,也由于对陈老师的敬畏,我并不太了解陈老师作为“九三人”的身份。毕业后进入上海市血液中心工作,经仇志根博士介绍,我加入了九三学社,入社后我才知道我尊敬的导师陈仁彪教授曾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陈老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对我的言传身教,影响和督促我进步,使我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2002年8月我也成为了“九三人”。如今陈老师离开了我们,作为陈仁彪教授的关门弟子,我深深感恩导师对我的培育之恩。一辈子做陈老师的好学生,像老师一样做一位严谨踏实,专业造诣深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是对老师最好的纪念。(郭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