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如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作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整、创新生态最完备、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如何推进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完善集成电路人才体系供给?针对本市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优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作为各类地下空间密集的超大型城市,如何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管理?……
今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上海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围绕群众关注的医疗卫生领域,共提交了10件集体提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提案凸显界别特色,反映社会关切,凝聚全市九三学社社员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九三履职好声音”!
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
.jpg)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并将推动AI for Science和AI for Engineering作为重点进行布局。我国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今年上海两会上的提案指出,前瞻布局有待加强,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算法算力数据存在瓶颈;学科交叉融合人才稀缺,是当前上海推进AI for Science和AI for Engineering发展存在的主要短板。对此,建议:
强化前瞻布局和行业融合。面向上海“2+(3+6)+(4+5)”重点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重大需求,布局AI for Science和AI for Engineering科技创新专项。支持企业开展AI大模型示范应用。引导企业通过AI赋能,构建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准匹配的“智慧大脑”。引导头部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为AI训练提供高质量的行业语料库,为行业应用提供验证和优化的试验场。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芯片、软件、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力打造赋能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匹配制造业需求的AI通用和垂直大模型;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性质的AI for Science和AI for Engineering研究机构;围绕重点科研和应用领域,打造一批AI for Science和AI for Engineering开放式创新平台。
加强数据算力等要素支撑。建议大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研和产业数据共享开源,推动成立上海AI for Science和AI for Engineering语料库联盟与开发者社区,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平台,使海量数据发挥更大作用;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AI科技和产业创新应用公共算力平台。
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建议支持基础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工程技术人才深度融入AI for Science和AI for Engineering创新应用,推动高校加强AI与专业领域交叉人才培养;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同推动AI赋能产业创新和应用。
来源:上海科技报
陶婷婷/文
推进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完善集成电路人才体系供给
.jpg)
“人才问题,不应成为制约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近年来,全球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掌握这些关键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极为短缺。” 今年上海两会,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关注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集成电路,呼吁推进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完善集成电路人才体系供给。
提案指出,近年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给缺口明显、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人才发展生态亟待完善。
集成电路产业向来被视为全球高精尖技术竞赛场,上海又该如何培养好“运动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首先要围绕上海优势领域,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制定集成电路产业“百千万”创新人才计划,更大力度汇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大芯片设计和EDA研发高端人才引育力度;激励在职工程人才长期安心服务集成电路制造,探索引进海外资深或退休人才;设立关键装备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动态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全球高端人才信息库,加大高端人才招引力度;采用柔性聘用方式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其次,打造产业创新载体,推进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创新基金”,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攻关;布局从基础到应用的集成电路科技重大专项,打造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创新人才团队,攻克技术瓶颈;引导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推进工艺、工程和装备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高端人才在沪发展。
第三,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创新导向的人才供给。加强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支持校企合作举办“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引导高校动态调整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集成电路产业一线专家参与教材编制;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卓越工程师学院兼职教师的工作机制;大力支持企业在职技术人员攻读工程硕、博士,鼓励企业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健全国产芯片应用保障机制;对电子化学品等产业必需但因品种多、批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生产企业实施专项补贴。
此外,优化人才政策体系,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对重点企业实施特殊人才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股权激励机制;加强在沪高校学生毕业后服务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引导;完善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出台高端人才灵活退休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出入境、社保、住房、投资创业、子女教育等问题。
来源:上海科技报
陶婷婷/文
优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
.jpg)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提交提案,针对本市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优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
提案指出,目前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亟待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完善、工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针对3196名工科教师开展的调查显示,67.9%入校前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入校后较少参与校企合作活动,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难以指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调研指出。
对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要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引导高校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学科交叉与课程融合,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有机衔接基础学科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工科教育与人文教育;鼓励打破学科藩篱,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探索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呼吁,要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本市企业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审批通过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建议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纳入高校工科院系评估指标。加强产教融合资金支持,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基金,支持教师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提升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此外,提案还建议在研究和借鉴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工程师培养经验同时,注重引进、吸收、融合、再创新的本地化实践,打造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劳动观察
郭娜/文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管理
.jpg)
上海作为各类地下空间密集的超大型城市,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是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的重中之重。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提交提案,建议对城市地下空间加强管理。
提案指出,目前,上海的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存在专项规划和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基础数据有待完善,智慧管理有待加强;地下空间管理状况参差不齐三方面问题。对此,建议: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地下空间地方立法和规划编制。制定《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为强化本市地下空间管理夯实基础。通过地方立法,将地下空间常见违法行为的执法职能纳入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编制上海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为本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第二,健全工作机制,加快地下空间底数排摸和补齐短板。健全地下空间建设和管理协调机制,推动相关政府部门共享建设计划、工程实施、运行维护等信息。建立地下空间定期“体检”制度,加快各类地下空间“普查”,摸清地下空间底数和安全风险隐患。与城市更新同步更新公共地下空间安全设施,探索建立专业团队为居民小区提供地下空间管理专业服务的工作机制,补齐地下空间安全短板。
第三,加强智能化管理,实现地下空间“数治”新范式。发挥地下空间管理联席会议的作用,打造地下空间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BIM模型和地下空间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大地下空间智能化监控设施的覆盖面,加强对人流集中、老旧地下空间风险隐患的监测,强化地下空间恶劣环境下智能监控系统的维护,保障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
来源:澎湃新闻
栾晓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