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目前,上海的公共体育设施越来越多,修建体育公园也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新热点。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体育界别的政协委员们针对如何将体育公园建得“更好、更完善、更科学”提出了建议。
打开“边界”,提高空间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园区采用封闭式管理,边界设置围栏、开放有限的出入口、设定有限的开放时间,本意上,这些规定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体育公园的管理,提高市民锻炼的安全系数。但同时,也造成了体育公园空间的隔离,降低了可达性与便捷性。在市政协委员朱东、陆小聪、刘宇、王晨、顾薇玲、陈佩杰、芮乃伟、谢国群等专家的提案《关于推动本市体育公园建设的建议》中提出,目前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上海市民体育公园足球公园等大型体育公园的建设为上海公共体育设施事业开了好头,但面对目前体育公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朱东认为,当下大多数的体育公园采用的还是封闭式的园区,再加上较为严格的开关门制度使得体育公园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些场地出现平时大门紧闭、杂草丛生的情况。经过调研,目前上海市范围内的体育公园如SMP滑板公园、徐家汇篮球公园等场馆的功能较为单一,业态多样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市民丰富的体育健身需求。虽然徐家汇体育公园作为大型综合性体育公园已经处于建设中,但对比上海超过2000万的常住人口仍然略显不足。朱东建议,体育公园不仅要打开园区的物理“边界”,更要放开功能性的“边界”,以大众性运动项目为主,强调通用性和普适性,以满足市民实际的健身锻炼需求。
推进无障碍化,更多些“老幼关怀”
市民体育公园作为政府实事项目,不仅应当满足大部分市民的需求,同样也应该关注更加全面的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为了推进体育公园相关的建设,上海体育学院团队进行了相关案例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不少既有体育设施建设时间较早,当时缺少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导致现在老年人和残疾人群在使用时有所限制。
除了需要更加关注无障碍化的设计外,调研中还发现在目前的体育公园设施中,适合老年人运动健身的项目,以室外健身点为主仅有少数案例中提供门球运动。建设点规模较小,健身器材类型较少,无法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老年人和青少年,一个是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献策献力的的‘功臣’,一个则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国家的未来,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两个群体的需求。”为此,委员们建议,在推进场馆无障碍化的同时,多配置老年人健身活动项目,并与儿童活动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更多的“老幼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