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这样子了。深深地感动,无限地敬佩,多次地扪心自问“如果我那样的话会怎样做呢?”我在九三的网站上,到百度里,反复地品读杨佳的故事。又一个自强不息的张海迪。我给综合二支社主委汤榴旭女士打电话,说“九三学社要宣传杨佳事迹。杨佳,大学老师,29岁突然双目失明。丈夫离开了。然而她仍然能继续教学。不仅教学,她居然还进修了哈佛大学的硕士。”我能感知电话那头的汤姐同样是震撼式地感动。我们商量好将杨佳的故事发给我们综合二支社的每位同志。
于是在春寒料峭、阴雨绵绵的2012年三月,我们支社的朋友们就一起学习着、一起思考着杨佳故事…
我们思考着杨佳事迹的现实意义……
社员陈宇认为,杨佳故事,是自强不息的故事。这碗鲜活的心灵鸡汤,在现今陌生人社群越来越成主流的社会里,是温暖人心、平衡社会冷漠的热性良药,是生命教育的优秀教案。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们,八十后、九十后的年轻人,他们接受了过多的强化自我的教育。过于的自我认知,在人生遇到挫折时,很容易悲观失望,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甚至自暴自弃,自我了结生命,报复他人、报复社会。
学校里,老师对学生不能轻易批评教育。诚然,鼓励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主流。但是一旦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哪怕是正确的批评,而这个学生因此想不开而采取极端的方式的话,一边倒的社会舆论、大众媒体可能用唾沫星子淹死老师、淹没学校。
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学习杨佳精神,我们应该在人生教育中重拾利他主义的教育思想,“不要问我从社会得到了什么,而是问我给社会、给他人贡献了什么”。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不光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家人、属于每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人的时候,他会更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任,而且要对家人负责任的时候,在遇到挫折的日子里,甚至也许象杨佳那样,生命不再完整的时候,也能振奋自己,努力发出自己光芒,为那些需要自己的人继续拼搏。
电装投资公司的杨雄回了一段文字:
杨佳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的我们却拥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体,完整的家庭……,这些貌似普通,却是弥足珍贵;
杨佳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潜能远远超过人的想象,如果我们把怨天尤人、抱怨环境的时间都用在思索:“我能干什么?”或“我应该干什么?”,那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以致整个社会,都将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成果不可限量;
杨佳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个人,一个集体,或是整个社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来自于持续的努力,否则神马都是浮云。当今社会奢华之风盛行,各类“秀”充斥了每一个角落。其间媒体不仅丧失了作为“吼舌”引领整个社会的基本功能,而且无所不用其极,浮夸之风登峰造极。这不仅扰乱了意识形态,而且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媒体正演变成消耗大量资源的黑洞。在杨佳这面镜子面前,各位媒体人应该重温上学时最基本的问题: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在哪里?
我们思考着如何扩大杨佳事迹的宣传力度……
汤姐(汤榴旭主委)认真地要求我将她下面的这段话加在我代表支社写的这篇文章里:
杨佳精神目前好象就在九三社员里学习,我认为应该让我们周围的人都要学习,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上这种拜金主义泛滥的情况下。(我问了周围很多人都不知道杨佳是谁?)。所以我已和我所在的党总支、支部交流了沟通,把杨佳的资料也进行了宣传,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人知道杨佳,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收益。
我们建议九三学社中有微博的同志,特别是有很多粉丝的名望之士,利用目前社会最流行的传播媒介,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宣扬杨佳事迹。
我们建议九三学社的领导者们、组织者们,能将杨佳事迹介绍得更加丰满、更加接近现实。中国的英雄式的传记往往有高大全的倾向,和琼瑶奶奶笔下人物只有爱情一样有得一拼。这两种人物似乎都不要考虑柴米油盐等物质需求,不用考虑人生在世的名利得失。我们的英雄人物没有七情六欲,如果有,也只有纯洁的伟大的忠贞的爱情。我们的英雄人物生活里没有孩子入校难的无奈,没有父母医药费支付不起的难题,他们不会沮丧、不会埋怨、更不会自卑,他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字:自强。这样的英雄形象,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会在年轻人、孩子们的眼中显得单薄,可信力不够。
杨佳背后的人物,她的前夫、她的父母、她的孩子在杨佳失明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折磨?她的领导,有没有对她的执教能力提出过质疑?她个人面向突如其来的变故经历了多长时间来适应生活,又有多长时间来调整心理?她对周边的人(比如丈夫、领导等)如何对待她有多少的担心,现实生活又是如何回应他的?如果政府后来没有给她许多的机会,她的生活又会怎样?她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是不是因为用眼过度?她怎样听完哈佛大学教授们所列出的书单的,她所依赖的是个怎样的先进技术?一个人首先是凡人,然后才会是英雄人物。人物形象丰满后,才能经得起推敲,才能让孩子们、年轻人们信服、感动。
我们思考着政府如何更多地为残疾人营造有利于他们自强不息的社会环境……
杨佳之于普通人,无疑是强者。但99%的残疾人,比起平常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弱,对他人的依赖要多,医疗方面支出会高,工作能力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像杨佳这样,从一个各方面都健全的人,突然身体的某个功能变得残缺,自己和家人都会难以承受生活之重压。家庭经济可能会变得很糟糕。一家人一方面生活上会非常不习惯,另一方面会因为压力而发生脾气暴躁,原本的相亲相爱可能会变得怒目相向,甚至出现自己的自暴自弃,或者亲人的遗弃。
政府可以在经济上、在心理疏导上、在社会尊重上,对这类群体发挥强大的扶助作用。
政府可以对残疾人个体、对残疾人有赡养义务的人员进行个税减免,对他们所办立的企业进行企业税费的减免,对聘用残疾人的企业进行企业税费的减免(这一条政府已在做)。将残疾人常年要支出的基本医疗费用,纳入国家医疗体系,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对残疾人本人所要负赡养义务的孩子或老人等,要参照孤儿孤老的标准。对残疾人所需的日常人工料理,需要家庭以外的人员护理的,用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机构去做。
政府可以鼓励专业机构从事心理疏导的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培训给社区的基层医疗从业人员,培训给社区的街道工作人员,培训给那些提供日常人工护理的机构工作人员。在现今的陌生人社区里,街道工作人员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街道可以整理收集所辖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的人员信息,主动联系社区里的热心志愿人士,让他们经常拜访这些弱势群体人员,和他们交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娱乐,在互动中排解这些弱势群体人员的心理郁闷。
政府可以通过社区工作者们,发掘出各个社区中自强不息的人物,发掘出人们身边的杨佳,大力地加以宣传。这样,一方面让那些确实坚强的身体残缺人士,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得到更多的社会尊重、意识到自身可以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周边人的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对他人会有更多的说服宣传作用。孩子们可以从这些榜样及其周边的社会扶助体系中不仅看到自强不息的例子,而且可以看到一个人有困难,可以得到一群人自觉自愿的系统化的帮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帮助弱者会成为他的习惯。而在其自身出现巨大生活困难时他也知道自己将会获得什么样的帮助。残疾人无助的感觉越低,自强不息的程度会越高。
今天我们学习杨佳精神,希望若干年后,身边会出现许多“杨佳”,愿杨佳精神充满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