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己、爱民与爱国——学习杨佳女士事迹有感

发布时间: 2012-05-10 作者: 社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 韩永强

  

(一)

  15岁考上重点大学外语系,19岁毕业留校工作,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31岁时被评聘为副教授,37岁时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录取攻读硕士学位、并于次年顺利毕业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这样的履历足以令亲朋引以为傲,但也许并不值得大赞特赞,因为在这个年代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多如牛毛。在“海归”硕士博士逐渐多如过江之鲫的时代,即便是世界级顶尖学校的硕士生也不再如往日稀缺时代那么风光。

  但如果这位学生15岁时正值1978年(19岁时为1982年、22岁时为1985年),我们一定不再不以为然,因为那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稀少又稀罕的年代,如此年轻的大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堪称青年才俊。如果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在37岁时入读哈佛大学时已经失明8年却依然坚守教室和讲台,我们一定会啧啧称奇、顿生敬佩,并为之折服。

  而这一切都不是“如果”和虚构。这是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女士。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得知杨佳的事迹后曾致函教育部长陈至立,高度赞扬了她乐观、自信、自强、爱国、敬业的精神。在2001年哈佛肯尼迪学院MPA毕业典礼上,全体师生起立,为杨佳女士热烈鼓掌,掌声经久不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负责人保拉捷克森这样写到:“杨佳女士是我校难得的优秀学生;还是一位不寻常的中国使者……在毕业典礼上杨佳女士赢得了全体师生起立,长时间的为她鼓掌。大家这样做,不仅是对她取得巨大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她所代表的国家的那种美和智慧以及一系列重要思想的肯定”。杨佳的一位哈佛同学则说:“从杨佳身上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她在我们班真是上帝的安排,让我们受益匪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在致研究生院党委的信中这样写道:“从《科学时报》读到杨佳同志从哈佛学成归来,非常高兴,并为她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动。从她身上我又一次看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2002年6月初,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到中国访问时称杨佳是哈佛大学的骄傲。杨佳女士于2008年成功当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专家,并于2009年和2011年两次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二)

  对卓越优秀的人士,我们不能止于佩服,更要勤于学习其精神。从杨佳女士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爱自己、爱人民与爱祖国的现代公民精神风貌。这是其值得我们重点学习之处。

  

  杨佳女士爱生活、爱自己。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生活中巨大变故和逆境击倒,更没有就此甘于平庸,也没有由此怨天尤人,而是一以贯之的热爱生活、热爱自己,迎难而上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一个高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杨佳女士本来已经是八十年代名副其实的少年英才、天子骄子、青年才俊。在其遭遇变故之后、或者此两年以后被评聘为副教授之后,本可以就此平平稳稳一直生活下去,但她没有如此,而是在37岁时毅然选择负笈哈佛,并以加倍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她“虽然停滞了七彩记忆,却未停止人生追求,以坚韧意志勇攀专业研究高峰”。

  

  杨佳女士爱人民。她爱自己的学生。遭遇变故之后,她没有就此选择离开教室和讲台。相反,她以加倍的心血和努力投入到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之中,其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和好评。她爱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成员。她“虽然没有了视界,却未失去眼界,以满腔热忱投身服务残疾人事业”。作为中国盲协副主席,她多年来积极参与检查、督导我国的无障碍建设工作,多次前往地铁、机场、剧院、旅游景点、车站等处,亲身体验盲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的状况,呼吁对盲人出行安全的保障,积极倡导盲人学习知识、并致力于推广盲人学习辅助设备的使用。她积极参与了《残疾人保障法》的修订工作。

  

  杨佳女士爱国家。她“虽然不能目睹祖国山河,却从未动摇爱国报国之志,以深厚爱国情怀致力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鉴于她在美国期间的学习表现和成绩,“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评价她是‘中国的软实力’。”“她说:‘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她在1996年香港举办的“视障人士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让信息技术与盲文和谐相处”这一提议如今已成为现实。2000年,她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盲联官员会议和世界残疾人五大组织高层研讨会,讨论面向新世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战略,后来全程参与了《新世纪残疾人权利北京宣言》的起草、讨论和通过工作。同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新千年论坛”,并在大会上发言。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她在第一时间说服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发表声明,吸引了更多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声援。“她为争取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发言权、传播中华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旗帜鲜明地捍卫我国的利益和地位;她充分利用国际舞台开展国际交流,使更多的人认识、理解、支持中国。”

  

(三)

  我们不仅要学习杨佳女士一体化的爱己、爱民与爱国精神,更要将这种精神贯彻到我们自己的具体工作和生活中去。爱己、爱民与爱国在精神理念上具有统一性,在实践上必须三者结合才具有现实的完整性。人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项内容是“以人为本”。最简单而言,一个国家的公民只有“自己”和“他人”两个人。只有这两个人能在仁爱与和谐中协同强大,其所属的国家才能完全强大。在这个意义上,爱己与爱民便是最基本的爱国。

  爱“自己”,就是每一位公民无论境遇逆顺都期许保持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状态,都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杨佳女士践行了迎难而上的精神,无疑是这方面的积极典型和榜样。一个人自强向上既是为自己,也有利于国家。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自己”不思进取,在顺境中满足于安逸、在逆境时自暴自弃,或者只顾“自己”走路前进而让“他人”无路可走,则其所属的国家不会长久兴盛强大。

  爱“他人”、或者说爱人民,就是每一位“自己”力争首先做到敬业爱岗,对工作对象怀有仁爱之心、行仁爱之举。教师以仁爱培养学生、医护人员以仁爱对待病人、司乘人员以仁爱对待乘客、公务员以仁爱服务民众、商家以仁爱对待顾客,如此等等。其次每一位“自己”要努力不忘本属、忠爱本属。社会群体的变迁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往往意味着绝大多数公民都曾经本来属于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或阶层,他们由于时代的机遇和自己的才智而上升到中产(及以上)阶层。在新中国60多年的变迁之中,这种变迁尤其普遍。中产阶层的仁爱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与核心价值的高度。已经身居中产及以上阶层的人们,不应该忘记自己曾经的本属,应该体恤下情、关爱自己曾经属于的那个阶层,以仁爱之心帮助或者至少不阻碍他们获得发展。关爱自己的本属也就是关爱那个曾经的自己。残疾人在我国是一个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这是难以否认、令人遗憾的事实。杨佳女士以坚强的意志和饱满的才智超越了自己和群友,她本来可以只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岗位,继续作一名优秀的教授。但她没有忘记自己的群友,而是将他们的命运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以大爱之心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秉持高度的责任感,在维护残疾人权益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果说爱己爱民就是最基本层次的(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最大的)爱国,那么为国争光则是高度的爱国。我国公民践行爱国主义首先要立足中国、然后要放眼世界。立足中国,就是要热爱自己和自己的同胞公民,在国内实践爱国主义。放眼世界,就是在对外交流和国际舞台不为祖国抹黑、为祖国争光。这既是为了祖国、也是为了祖国人民,是爱国与爱民的统一。在民间或者官方国际舞台上,我们要努力拓展机会,为了祖国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而发出声音。在爱国这一层次,杨佳女士不仅仅在国内践行了基本的爱国主义,而且是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流使者和国际舞台上中国软实力的曙光。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但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心怀为国争光的赤子之心,而且不一定只有走出国门才能为国争光。在国内也可以最基本的形式为国争光,比如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盲崇国外、对外交流过程中对外宾平等相待、不卑不亢等等。这些是对外交流的基本原则。做到了这些就是维护了中国在国内对外交往中的基本尊严,这便是在国内为国争光。在国外工作、学习和旅游时,时刻谨记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形象,因此不说有损于国民形象的话,不做有损于国民形象的事,在遭遇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时予以解释和澄清,在日常小事中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结语

  《林肯传记》的作者卡尔?桑德伯格(Carl Sandburg)在八十六年前说“大树倒下后才好测量其高度”——此言差矣。对于风华正茂的大树,我们也可以测得其高度。杨佳女士就是一棵令人仰望的参天大树。她是爱己、爱民、爱国一体化的标杆,是“九三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常青树标。春天是植树的季节,让我们自己种植更多这样的常青树,让更多这样的常青树四季生长!

  

上一篇:学习杨佳精神

下一篇:杨佳是我们青年社员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