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段话用在杨佳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一位外表似乎纤瘦的盲人女子,却做出了震耳发聒的一件件壮举,让我们敬佩赞叹不已。
冰雪聪明的杨佳曾拥有阳光灿烂、色彩斑斓的幸福生活:15岁考上大学,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成为该院最年轻的讲师,此后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然而,命运多舛,29岁那年一场病变,让她陷入无限漆黑的世界,失去光明的她又失去了深爱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但要从这炼狱般的苦难中走出来,又需要何等的勇气。“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苦苦思索后的杨佳选择面对现实,自强不息,从头再起。
从失明到开始学习盲文、重返讲台、出版研究著作,杨佳在听书、读书、教书、写书中找回了自信,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然而,饭馆周围,在笔者日常职业指导的工作对象中,一些年轻的求职人员衣食无忧,身心健全,但稍微碰到困难就放弃,或者无病呻吟,变成“啃老族”,对就业过于挑剔,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索性躲在家中。这些“啃老族”自暴自弃、自甘沉沦,与杨佳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何面对困难,从困境中走出,杨佳的事迹就像一盏明灯,成为激发后进青年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
令人感动的是,像杨佳这样历经坎坷的人,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平,反而心存感激。当著名主持人杨澜采访杨佳,问及幸福时,杨佳面带微笑,用自然流露的情感回答道:“我觉得自己很幸福。”经历过磨难的她给幸福做了一个独特的注解,杨佳认为幸福可以用一个大写的“YOUTH”来诠释。“Y”就像一个小树芽,一旦外面有好的环境,如充分的阳光、滋润的雨露、肥沃的土壤,顺着这个方向去成长就是一种幸福感;“O”代表一个圆,要有追求、要有梦,圆梦也是一种幸福感;“U”代表一种敞开的杯子,女性是美的化身,但不仅仅是花瓶,而应该不断地吸取知识,在一定的骨节上展示出来,绝对有幸福感;“T”就是一个人,一个直立的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H”即hand,要手牵手,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幸福不是对他人的索取,而是来自于成长、梦想、知识、努力和情谊。幸福是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价值。与此对比的是现代社会幸福感普遍缺失,面对世态和挫折,一些人目前短浅,盯着眼前利益,夸大失败,缺少宽容心,只记得自己的付出,很少关注来自别人的关爱,这样的人是很难获得幸福感的。杨佳在双目失明、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丈夫带着幼小的女儿弃她而去,即使这样,她也未曾对她的丈夫说过一句怨言,反而迸发出“感谢命运让我知难而进”的激昂斗志。
走出国门,报效祖国,走向世界,杨佳跨出了“小我”的局限,获得更为宽阔的视野。2000年,杨佳以37岁的高龄考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并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被称为“中国的软实力”。学有所成的杨佳没有就此止步,提出“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杨佳第一个在国内开设《经济全球化》和《沟通艺术》课程,将哈佛顶尖课程本土化,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创建了志愿者对外交流的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国内空白。2008年10月,作为中国政府提名的候选人,杨佳在纽约成功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之后当选为委员会副主席。在国际舞台上,杨佳为争取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发言权、传播中华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旗帜鲜明地捍卫我国的利益和地位。青海玉树地震后,她在第一时间说服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发表声明,吸引了更多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声援。她充分利用国际舞台开展国际交流,使更多的人认识、理解、支持中国。
杨佳的事迹可歌可泣,杨佳的精神催人奋进。从杨佳的学习中,我们的身心也获得了洗涤和升华。本人把这种新的感悟运用于所从事的职业指导工作中,鼓励更多的同仁以及每天来访的求职者以杨佳为榜样,自信自强,乐观宽容,超越自我,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