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员风采 > 人物撷英

敬忆先贤 | 刘铸晋:科技报国的传奇人生——纪念刘铸晋诞辰105周年

发布时间: 2024-11-25 来源: 《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三辑 作者: 周佳海

2024年11月21日,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刘铸晋先贤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他曾自费留学美国,并响应祖国号召,百折不挠回国;他带领团队深耕天然有机领域,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诸多问题建言献策;他乐为园丁,培养了众多人才,上海有机所还设立 “刘铸晋奖学金”……

刘铸晋于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社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支社(现为委员会)副主委,当选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

刘铸晋先生的一生,是科技报国的传奇一生。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值得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让我们共同缅怀先生,感悟先贤精神,践行使命担当。

出身书香门第

立志科技报国

刘铸晋,1919年11月21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纯化街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 “儒林第” 宅院。其家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高祖父刘止唐是清朝乾隆时期举人,为四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儒学大师及槐轩学说创始人,享有 “塾师之雄”“川西夫子” 的美誉。曾祖父刘桂文是清代翰林,以清正廉明著称。祖父刘豫波是成都 “五老七贤” 之一,诗书画俱绝,桃李满天下。父亲刘叔平毕业于四川绅班法政学堂,一生笔耕不辍,担任过律师、推事、县长、报馆主笔和中学教师等。

1947年所摄全家福(后排右三为刘铸晋)

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成长,刘铸晋和他的众多兄弟姐妹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分别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刘铸晋先后在多所学校求学,受孙中山先生 “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的影响,他立志成为工程师,实现科技救国的愿望。然而,他的大学之路充满曲折。1938年被西北联合大学理化系录取,一学期后辍学;1939年考入金陵大学,后又因不满学校风气而辍学;1940年进入昆明中法大学化学系,并在此与当时的学妹、未来的太太黄润苏一见钟情。1942年,因日军进攻滇西,他们一起去重庆,分别转学复旦大学化学系、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刘铸晋先后在成都华英女中和浙蓉中学任教。1947年,他报考自费留学考试并被录取,但高昂的留学费用让他犯了难。“四川大学双流同学会” 为他和同乡申请补助,经努力,他们勉强凑足了出国经费。

1948年,刘铸晋经推荐进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化学系。在这里,他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尽管原本计划读完硕士就回国,但抗美援朝战争打乱了他的计划。历经波折,刘铸晋于1955年6月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同船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刘铸晋深深体会到,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只有依靠强大起来的祖国作为后盾,海外华侨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投身科学进军

深耕天然有机

回国后,刘铸晋于1955年9月中旬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报到,正式开启国内科研生涯。他在朱子清教授的研究组里开展贝母生物碱的研究,与团队成员一起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并发表在《化学学报》上。此外,他还进行了国产萝芙木生物碱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1959年后,刘铸晋听从组织建议,转向萜类化学、精油和香料化学研究,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如多种精油的研究、薄荷脑的合成等。1963年,刘铸晋在全国第一届天然产物化学会议上作《萜类化学展望》大会报告,并将报告改写为综述论文收入《天然产物化学综述论文集》,同年他晋升为研究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料化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刘铸晋被安排到光电新材料小组从事液晶化学研究。他与小组成员迅速打开局面,合成了几十种液晶材料,并与多家单位协作,进行液晶显示器的批量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的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刘铸晋也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科技工作者,并当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刘铸晋认为液晶工作中化学的创造性成果有限,于是他带领团队回到天然产物化学领域进行第二次冲刺。他选择“钩吻素-子的结构和绝对构型”作为新战役的第一回合,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1980年10月,该工作在上海举办的中美天然产物化学讨论会上获得颇高的评价,其成果发表在著名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杂志》上,提高了刘铸晋在国际化学界的知名度。

刘铸晋认为,有机化学工作者的任务是研究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以便彻底认识这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他在国内开创了精油的系统研究,建立了精密分馏、薄板层析、气相层析等现代分离分析方法,为精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刘铸晋和团队共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繁忙社会活动

积极建言献策

刘铸晋(右一)等接待外宾

1955年刚回国不久,刘铸晋被邀请参加国庆6周年盛典。1958年,他在《文汇报》发表题为《科学应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文章,为科研发展建言献策。1977年,他参与国家十年规划的制定;1978年,他两次率团出国访问,严守规矩,获得科学院和上海有机所领导的表扬。1978年至1987年,他当选为上海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为市内交通、住房建设和环保等问题积极建言。1981年至1986年,他任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支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1年至1993年任社上海市委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

乐为辛勤园丁

甘做科学人梯

刘铸晋乐为园丁,培养了众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科技干部。20世纪80年代,他在国内外学术地位日益提高,先后在上海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所担任兼职研究员。1982年至1986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所担任领导职务,进行体制改革,培养出沈奔、余金权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1995年,上海有机所设立了“刘铸晋奖学金”,用以鼓励同他一样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人。

相爱嘉陵江畔

相伴风雨一生

刘铸晋与黄润苏新婚照

刘铸晋与黄润苏相爱于嘉陵江畔。他们因不满各自大学的学风先后来到昆明中法大学,后又一起转入复旦大学。1946年8月26日,两人在成都举行结婚典礼。在以后的40多年里,两人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但一直能够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他们一共生育了4个儿子,在不同领域皆有所成就。20世纪80年代,刘铸晋家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和全国“五好家庭”。1992年,刘铸晋在住院期间写诗纪念结婚46周年:“双重四六最开心,朵朵鲜花忆撷英。燕尔匆匆怀远别,鸿征岁岁递乡音。备尝苦乐繁霜鬓,蕴藉风流气质存。珍惜遐年留健步,偕游渡海庆金婚。”

1993年初夏,刘铸晋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