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以纪念两个75周年为契机,为引领广大社员回顾75年来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携手同行的伟大历程,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社市委继续开展“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第二季)音频朗读活动。
本季音频作品将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二辑)中收录的24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旨在通过朗读先贤故事、学习先贤精神,赓续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激发广大社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天,由社员张玲芳为大家讲述我国配音表演艺术家——“九三先贤”尚华与译制片《虎口脱险》的故事。
九三学社社员,上海松江民防科普馆原馆长
尚华:塑造过“耳”不忘的“指挥家”
尚华,原名尚乃忠,1922年生于山东龙口,成长于哈尔滨,学习艺术于上海,曾从事话剧表演多年,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1950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担任配音演员。在半个世纪里,他以充满个性的嗓音,为观众塑造了过“耳”不忘的银幕形象,其中尤以《冷酷的心》中的“魔鬼”胡安、《虎口脱险》中的指挥家斯坦尼斯拉斯等脍炙人口的角色著称。
《虎口脱险》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英国皇家空军几位飞行员在法国人的帮助下,得以逃生脱险的故事。这部喜剧片当年曾创下法国历史最高票房纪录。1982年7月,该片一经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推出,就受到中国观众热烈欢迎。
略带嘶哑的嗓音,急速夸张的语调,拖长的尾音……尚华的配音,把影片中那位滑稽狡黠、又略带神经质的指挥家,塑造得入木三分、生动形象,尽显法式喜剧幽默与荒诞的神韵。
为了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尚华喜欢读原著、看资料。在记台词上,他总是下大功夫。对照影片画面,他常常每段台词背上六七十遍。他一遍遍地背台词,不停地排练,揣摩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逐步融入角色,人物语言的节奏、思想感情的表达,就会自然、生动地表达出来。
尚华认为,配音演员所配音的人物,来自不同影片,这就要求配音演员的声音、音域等必须随之变化、调整。他举例说,胡安与指挥家,音色、语言节奏等就不一样。
尚华为了配音艺术,经常到了忘我的境界。在排练《虎口脱险》中“乐队排练”那场戏,他累得血压飙升,头也发晕。译制导演苏秀劝他休息,他一再谢绝,说一旦停下来,对于角色的感觉就没了,下次又得从头开始,“我曾经发誓情愿死在话筒前!我还没如愿呢……”!
1987年5月12日,65岁的尚华加入九三学社。入社后,尚华积极参加文艺支社组织的活动。有时社员们谈起《虎口脱险》等影片,夸赞他的配音特别契合角色的个性,他总是谦虚地回答“我的每部戏都有瑕疵,都有遗憾。”
2005年4月22日凌晨,尚华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去世,享年83岁。他用声音塑造的一个个角色,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我是听着尚华老师的配音长大的,尤其是《虎口脱险》里,指挥先生那一段慷慨激昂的独白,真是精彩绝伦、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在工作中,尚华老师随和、敬业、不计个人得失,令人动容,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激励着“九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