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结合全市统战系统“机关建设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聆听‘贤’声 逐梦科学”音频作品(第一季)以社市委机关工作人员与社员手拉手的形式全面启动!
音频作品以《九三学社上海先贤》(第一辑)中收录的25位“九三先贤”的传略故事为基础,通过讲述前辈们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社员了解和学习他们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追求民主的道义担当、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在新征程上展现更多新作为。
今天,由九三学社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支社副主委宋珺秋和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组织部俞庆为我们讲述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同济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社员——陈从周发掘、保护古建筑的故事。
先贤故事
发掘保护古建筑两三事
陈从周生前长年在高校担任建筑系教授。在同济大学任教期间,他常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建筑系的学生们去苏州的古建筑、古园林以及许多名人故居进行考察。在那些年的冬天,他每个星期五晚上就赶晚班客车去苏州,隔天上午又急匆匆赶回苏南工专上课,下午再继续踏勘园林,到了晚上,他就去找学识渊博的鉴赏家顾公硕攀谈。有一天,顾公硕从洞庭东山回来,拿出了一张杨湾轩辕宫的照片。陈从周接过来一看,惊喜不已。他初步分析,这是一座元代建筑。没过多久,陈从周就兴冲冲地自己奔杨湾考察去了。事实果真如此!陈从周赶紧撰写了鉴定报告,这就是后来在1953年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杂志上的,他的第一篇有关古建筑考察的专文——《吴县洞庭东山杨湾庙》。
还有一次,陈从周去了苏州的虎丘塔。这座塔在太平天国时就被封了,从那以后近百年间再无人光顾。陈从周向江苏文管会提出要考察一下塔顶的构造,然后他在人们的协助下打开了塔门。塔里寒气逼人,老鼠与蛇乱窜。他踏着“云梯”,一步一步缓慢向上攀登,梯子不时发出吱吱的响声,惊起塔顶不少野鸽。在令人窒息的霉味的笼罩下,他上到了塔顶,只见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鸟粪。陈从周浑然不顾,反而面露喜色,因为经过仔细观察,他终于把这座塔的建筑结构搞得一清二楚了。人们都称赞陈从周是“近百年来,冒险登上虎丘塔的第一人”。
1961年,陈从周率领同济大学学生去扬州实习,没想到竟然意外发现了明代末年的杰出大画家石涛和尚的叠石遗作——《片石山房》。后来的几个月中,只要一有空,陈从周就在扬州花园巷里来回踱步。可无奈的是,这一带当时已是军分区所在地,一般人无法入内。眼看归期将至却一无所获,他难免着急。他想,古籍《履园丛话》中分明记载着:扬州花园巷有片石山房者,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
正在陈从周一筹莫展之际,时任扬州市长钱承芳来找他商量,要聘他为扬州市的城市建设顾问。陈从周欣然受命,也因此得以有缘看到了这片石山房的“庐山真面目”——从这座大假山的堆叠手法分析,再按着《履园丛话》的记载加以核对,陈从周最终证实这就是片石山房的遗迹,也确是石涛和尚叠山的“人间孤品”。它的主峰迎风耸翠,奇峭迫人,俯临水池,度飞梁经石蹬,曲折沿石壁而达峰巅。峰下筑方正的石屋两间,别具一格,即所谓“片石山房”。向东山石蜿蜒,下构洞曲,幽邃深杳,运石浑成。由于石涛采取重点突出的手法,主峰与山洞更为显著,全局主次格外分明,虽占地不大,却挥洒自如,疏密有度,片石峥嵘,更符合山房命意。正是由于陈从周的辛勤探访,湮没了几百年的“片石山房”遗址终于重见天日。
至情至性,温柔敦厚;倾己所长,无私奉献。九三学社前辈风骨令人敬仰。今时之“九三人”,必当以前辈精神之光,照亮吾辈前行之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接续传承九三学社先贤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