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1978年中国重新开放门户至今,4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
这40年间,我借着开放的东风,在父辈和同辈人欣慰羡慕的目光下,走进大学堂,步入各种国际性展览会、技术交流会,触摸先进科技、学习先进理念。尤其是三进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就了我个人一段主要的人生经历。
倘若说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如微露的晨曦熏染着中国大地,给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带来希望的曙光,那么,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成立,则似蓬勃的旭日,让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如日中天。
而我,则机缘巧合,两进两出,第三次终于决定扎根于可谓是现代汽车工业的起源地——安亭,在此度过我人生最主要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成长和走向成熟。
1985年大学毕业前夕,听说上海成立了一家中德合资企业,我这个当初就被“德国制造”所代表的先进技术吸引而选择德语专业的学生,跃跃欲试。犹记得彼时负责工作分配的那位青年老师,力劝我别去远郊那个生死未卜的新企业。结果,我被分入当时沪上赫赫有名的万人国企,与“上海大众”擦肩而过。
然而,冥冥之中,我与“上海大众”的缘分并未就此断绝。因为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大众”亟需称职的翻译人员,工作才半年,我就被选中借调到这个当初还百废待兴的企业。
那一借,便是一年多。如果不是我还想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就差点留在安亭。那一借,每天大量的新概念、新信息扑面而来,让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积累的我在这个知识爆炸的阶段如海绵吸水,孜孜汲取,终生难忘。那一借,让刚跨出校门对经济与技术一窍不通的我,看到了计划经济制度下国企管理和德式管理理念的尖锐冲突,学到了当时中国社会上闻所未闻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耳听各种管理新名词,目睹德国人追求完美的严谨工作态度。大量技术、工艺和管理方面的术语及概念,经由我的笔端、通过我的口述,传授给这个新生企业的员工。
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翻译过程中的创新,因为当时很多内容完全没有相对应的中文说法。记忆犹新的是,借调过去不久,公司产品开发部门一位精瘦的德国专家,说话像机关枪,约定夏日午后的时间,给我所在部门的中方人员培训所谓“技术更改”整套流程。在那个容易犯困的时段,面对枯燥而又完全陌生的技术术语和内容,在德国“机关枪”的不断扫射下,我体内迸发出不服输的倔劲,沉着应战,顺利完成两个多小时的培训翻译。事后,那把全公司有名的“机关枪”被我这个“初中生”所折服,并由此引出一段佳话。也正是由于“上海大众”创业阶段的各种艰辛和各种场合的锻炼,加上自身的勤勉和细心,我快速适应了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在翻译领域里迅速成长,得心应手,并受益终生。
后来,由于我想通过夜读为自己的大脑继续充电,便谢绝了当年交通还不怎么方便的“上海大众”抛来的橄榄枝。但与“上海大众”的缘分却依旧延续着。此后三年,我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借调至“上海大众”,并最终在第三次缘定“大众”、落户安亭。那时已经是1991年初了。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经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在专业上,我从当年生涩的德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新手,成长为如今涉足科技和社会文化艺术领域综合性翻译人员。本世纪初,我提前实现了年轻时设立的专业目标——获得翻译职业最高职称——译审,并荣幸地成为以“爱国、民主、科学”为宗旨的科技界知识精英聚集的九三学社的一员。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汽大众”的产量也从1985年的2000辆到2017年的200万辆,市场份额仍居全国第一。2017年,公司成立第32年之际,第1700万辆轿车下线。“上汽大众”还多年荣获“全国最佳雇主”的称号。
这一过程,我几乎从始至终有幸参与。前几年公司接踵而至的异地扩建项目中,我亲历选址、落地谈判和规划建设过程,目睹一座座异地新工厂拔地而起。
如今,更名后的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看准全球汽车发展方向,加紧研发并同步规划新能源汽车和相应的制造基地,底气十足地向着未来迈进。而我,则受年龄限制,即将退出这一行业。赋闲之前,我看到不少汽车行业的新青年骨干,充实到我们九三学社的队伍中来。看着周围那这些年轻的同事,回想当年意气风发的我,除了感慨,还有更多的欣慰: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月28日,来自大众集团全球各品牌的规划领导聚集沪上。从抵达到离去短短两天半中,他们看到了上海的高楼林立和繁华,考察了“上汽大众”各个工厂的生产现状,试驾了国内现有的各款新能源车。从下飞机伊始体验代表着“上海速度”的磁悬浮列车,到会中途经36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去参观宁波工厂,直至会议结束后登顶上海中心119层俯瞰夕阳下、夜幕彩灯映照中的魔都,体会上海的发展高度。这一切,无一不让他们叹为观止,心生折服。
“百闻不如一见”。这也是让这些汽车行业的规划领导前来体会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初衷。全程陪同的我一直在感受他们的赞叹,感受他们的激动,感受他们的欣赏,这与40年前我们感叹西方世界的先进截然相反。作为一名整个职业生涯结缘汽车工业的中国人,我何其自豪!
2018年,还是“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5月5日,九三学社读书会成员自发组织了一次浦西滨江20km徒步活动,北起杨浦大桥、南抵徐汇滨江绿地。天公作美。在适宜的气温下,53位笃信“爱国、民主、科学”的同道中人沿着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西岸一路向前。一路上不时有人发出惊叹;而我,则在阵阵花香飘拂中静静感受这片故土的巨变,用手中的镜头捕捉浦江过往的历史、如今的脉动。
老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在中国,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奇迹一直在发生。